袁宏道
空坛深净驳琉璃,秃发簪冠老导师。 铜呇金涂秋草里,如今不似世宗时。 天坛的空坛非常清净,琉璃瓦片交错覆盖。 老导师的头发已经稀疏,头戴簪冠,身穿袈裟。 铜呇(jiāng)金涂(tú)秋草里:用铜和鎏金来装饰秋天的草木。 如今不似世宗时:现在与过去的皇帝不同。 赏析: 《天坛》是一首咏物诗,以天坛为题,通过描绘天坛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
【注释】 遍虚:佛教语,指一切众生。剃却:剃除、剪短。颠(diān)毛:即秃发,指僧徒的秃头。衲(nà):和尚的衣服。袍(páo):长袍子。告君:告诉你。古佛无多子:指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只有一子名悉达多。着了边旁亦是人:佛教中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即使出家为僧,也是佛。 【赏析】 《遍虚》是一首七言绝句,写僧人的生活。诗中描绘了僧人剃掉头发,穿上袈裟,戴上高帽,不沾染尘世烟火的情形
下面是对这首诗《罗隐南王章甫小集斋中说旧事偶成其二》的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诗句翻译: - 万瓦如鳞绣作堆:万片瓦片就像鱼鳞一样排列得像锦绣般整齐,形象地描绘了建筑群落的美丽。 - 别山重见秃翁来:在别处看到一位光头老者,可能指的是故友或前辈,表达了一种重逢的喜悦。 - 晴川阁下南条水:晴川阁下是一处风景名胜区,南条水指当地的一条河流,这里的景色宜人,让人心情舒畅。 - 一日同君荡几回
【注释】 儿开美殇:儿开,即李之仪,字端叔。美殇,指李之仪的哥哥李之纯被贬岭南后死去。 江进之:名淹,李之仪的朋友。 识得乘除理自明:懂得乘除法则,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焉肯:怎肯。 乘除:这里指数学。 黄泉:地下。 觐:拜见。 曾登:曾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译文】 我读江进之寄来的诗才知道你哥哥已经去世了, 懂得乘除法则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梅花和兰花怎么会一时就凋零呢?
【注解】 1、美殇:指美丽的女子早逝。2、书来:来信。3、寒温:问候的寒暄语,泛指书信中无关紧要的话。4、两三行:寥寥数语。 【赏析】 这是一首伤悼亡妻的诗。 开头两句写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儿开美殇江进之书来始知”,意思是说,儿子收到从江陵(今湖北江陵)寄来的妻子去世的信,才知道妻子已经死去。“一春”两句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一春怀绪热茫茫,梦里无端也转肠。”意思是说
昌平道中 庵前乞得老僧茶,一派垂杨十里沙。 乌笼白檐凭拣取,麝香李子枕头瓜。 注释:在昌平道上讨得老僧的茶,一路上有垂柳相伴,绵延十里;可以挑选乌鸦编织的笼子和白色的屋檐,还可以品尝到麝香李子和枕头瓜等美味佳肴。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昌平道风光景色的七绝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首句“庵前乞得老僧茶”,点明了诗人在昌平道上讨得老僧的茶,为下文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注意了解诗意,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赏析时既要指出其运用的手法,又要分析其效果。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与综合评价能力。 “佳人生死不知闻”,佳人生死不知闻——佳人生死不知,听之任之。 “辜负梨花一面云”,辜负梨花一面云——辜负梨花一片云,指美人离我而去,如同那洁白无瑕的梨花片一样。
【诗句】 开船已是四旬馀,才得徐州一纸书。 内中数语朦胧甚,见了愁于未见初。 【注释】 1. 「开船」:指出发去徐州。 2. 「四旬馀」:四十多天。 3. 「才得徐州一纸书」:才接到弟弟从徐州寄来的一封信。 4. 「内中数语朦胧甚」:信中有些话不清楚。 5. 「愁于未见初」:比见到信时更感到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的诗作。诗人在离开徐州时,收到了弟弟从徐州寄来书信
注释: 1. 香山:指著名的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境内。 2. 真人天眼更绝伦:形容山色翠绿如真,如同仙人的双眼一样美丽。 3. 翠色香山此语真:形容五台山的美丽景色如同真的一样。 4. 八十老僧牢记取:形容八十岁的老僧对五台山的美好景色记忆犹新。 5. 一时三遍语游人:形容五台山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多次重复地赞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五台山美景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
【注释】罗隐南王章甫小集斋中说旧事偶成:在南王的章甫小斋(书房)里,偶然谈起过去的事情。罗隐:唐代诗人。南王:即南唐后主李煜。他因被贬去岭南,所以称自己为“南王”。章甫:古代礼帽。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回忆在南唐时与南唐李后主的一次偶然相遇,并由此回忆起当年李后主被废迁居西蜀,自己也被贬往潮州时,两人曾经有过一段交往。诗中用词典雅工整,对仗工稳,读来朗朗上口。 首联写景:“珠楼曲曲贮仙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