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却寄其一 一回飞锡下江南 咫尺无由接笑谈 却羡婆须蜜氏女 发心犹愿见瞿昙 注释: 却寄 其一: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明代李贽。 一回飞锡下江南:飞锡是佛教用语,比喻佛法传播到远方。 咫尺无由接笑谈:形容距离遥远,无法与友人畅谈笑语,只能遥望。 却羡婆须蜜氏女:婆须蜜氏女,古代传说中的女神名,这里指渴望见到她的愿望。 发心犹愿见瞿昙:发心,即发愿之心,瞿昙,古印度高僧,这里指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
【注释】 晋鄙:名不详。合符:指信陵君与晋鄙的盟约。 果:果然,确实。 挥锤运臂:指挥舞着武器。 情知:心里知道。 不是信陵客:即“非信陵君”,因为信陵君曾救赵,而晋鄙是魏将,所以这里说他不是信陵君。 刎颈迎风:形容慷慨赴难。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咏叹战国时期信陵君救赵的一段历史故事,借古喻今,抒发对爱国志士的崇敬和对昏庸无能之辈的蔑视,表达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
翻译: 持钵归来不坐禅,远远听到高论却潸然。如今男子知多少,都说官位高就是神仙。 注解与赏析: - 注释: 1. 持钵来归不坐禅:拿着钵子归来,但不坐下来修行。 2. 遥闻高论却潸然:远远地听到高深的议论,感到伤感。 3. 尽道官高即是仙:都说做官高位就是成仙。 - 译文: 我提着钵子回来,但并不坐下来修习禅定。我远远地听到你的高谈阔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伤的情绪。如今社会上的人们
注释:荆轲原本不认识燕丹,只是因为田光一死而感到难以面对。他慷慨悲歌,只有击筑的声音在响彻,易水依然清凉如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荆轲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用“荆卿原不识燕丹,只因田光一死难”表达了荆轲对燕国太子丹的忠诚和对田光之死的感伤。他用“慷慨悲歌惟击筑,萧萧易水至今寒”来表达自己悲壮的情感以及对易水河畔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诗句释义: - “忆别龙湖才几时”:回忆起上次与杨凤里的离别,时间大约过了几年。这里的“龙湖”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点或象征某种情感的寄托。 - “天涯霜雪净须眉”:形容离别后的岁月,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但依然保持着坚定和刚毅的外表。这里用“霜雪”象征困难和挑战,而“净须眉”表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 - “君今复自龙湖至”:现在杨凤里再次从龙湖回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出自《全唐诗》第958卷。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声声唤出自家身: - “声声”形容呼唤的声音不断。 - “唤出”指的是呼唤某人或某物出现。 - “自家身”指的是自己本身或自身存在。 2. 主死如山不动尘: - “主死”指主人死亡。 - “如山”意味着像山一样稳固。 - “不动尘”意味着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 3. 欲见观音今汝是: -
注释 十年(一作“三年”)相守似兄弟,一别三年如隔世。——指与友人分别后,时间已过去许多年,仿佛已经过了许多年。 今日还从江上来,孤云野鹤在山寺。——今天又回到江上来,只见一片孤云和野鹤在山上的寺庙里。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与杨凤里久别重逢,重游旧地,喜极而歌的情景。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意境优美动人,感情真挚自然,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佳作。 首句“十年相守似兄弟”,写与杨凤里久别重逢,两人如同多年老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结合诗句加以理解。“却寄”意思是“却把”,表示转折;“其三”意思是“第三首”;“盈盈细抺随风雪”意思是“轻轻地抹拭着随风飘来的雪花”;“点点红妆带雨梅”意思是“点点的红色装饰带着雨点般的梅花”;“莫道门前车马富”意思是“不要说你家门前的车辆很多”;“子规今已唤春回”意思是“子规鸟今天叫唤春天回来了”。 【答案】 译文
【解析】 “山中得弱侯下第书”是第一联;“秣陵人去帝京游,可是隋珠复暗投。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黄州”是第二联。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之情。 【答案】 译文:山中得知你落第的消息,我十分为你着急。你离开秣陵(今南京)去游览金陵(今南京),可谁知你却把隋朝的明珠暗地丢掉。昨晚你在山前听到打雷下雨,想必你已收到我的一封信。赏析:此诗为诗人送别朋友时所写
诗句: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译文: 我已经攀登过众多著名的大山,走过无数险峻的峡谷,但唯独这座监狱的门我还没有踏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贽在牢狱中的无奈与挣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的“名山大壑”象征着诗人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而“垣中”则暗示了他被囚禁的现实。这种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