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
【注释】 谓予不:对我(你)不。不遇:没有遇到好时候。羡:羡慕。金坡:金门,指中书省。珥笔:插笔,指为官。玉尺:比喻公正的秤。持衡:执掌天平(比喻掌握大权)。十年:十年来。沧江:长江。京华:京城长安。冠盖:官吏们的车盖。长辞:长久别离。文苑:文坛。数行:几行字。箕裘堂构:比喻家业。箕和裘都是古代制衣的工具,后以箕裘堂构比喻继承家业或事业。腾骧:腾飞的样子。 【赏析】
【注释】 百余战成再造奇勋(百余:指曾国藩在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用兵共100余次), 建节继元侯,分陕同二百:建节,即建节将军。元侯,即开府仪同三司。分陕,指陕西、河南、山东等地。 方冀七年坐镇,永保东南,讵蹇蹇瘁躬三疚:方冀,犹且期望。蹇蹇(qinjiǎn),忧苦的样子。瘁躬三疚,谓忧心国事而身受疾病之困有三起。惊传口疏:惊骇地听到诏书。垂纶崇大傅,九天轸念:垂纶,即垂钓。大傅,即太保。垂纶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炼字、用典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当时事千端万绪,共我折冲俎豆”,这是说在当年,天下大事纷至沓来,我与你一起排难解纷,为朝廷出力。“共我折冲俎豆”,指共同为国分忧。“时”是时间,“事”指的是国家大事,“千端万绪”形容事情纷繁复杂。作者以“我”与“余”互称,表明自己与友人之间情深义重的关系
【注释】 挽江标联:指对江标(即江上标的字)的追悼。 感遇碎身:指诗人在官场中因触怒权贵而受到诬陷,被贬官至岭南。 公死在庚子前可矣:意谓江标在元末明初的庚子年(1380)之前去世,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要终原始:意谓江标生前不屈于权势,死后仍能名垂青史。 党狱请后世平论之:意为江标一生清廉正直,死后应为后人所传诵和评议。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江标逝世的哀悼
译文: 我深深地怀念你忧国忧民,你一痛心疾首却无法行动,你的高名在朝野中被深深珍惜; 朝堂上众正盈廷,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你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让九泉之下的人也能瞑目; 你为公忠体国的精神,使得后世人都能明白。 注释: 1. 挽张百熙联:这是一首哀悼张百熙的挽词,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和对其贡献的高度评价。 2. 端居深念为忧时:端居深念:指张百熙长期处于高位,深居简出,但仍关心天下大事。忧时
【注释】 学贯古今:学问贯通古今。望隆中外:威望隆高中外。治尚兴革:政治崇尚改革。策主富强,真宰相气运所关:制定政策主张国家富强,是真正宰相的气运所系。朝端更有几元老:朝廷中有几位像您一样的元老重臣。南疆保障,商约纡筹:南方边境得到了保障,对外国的商业条约也筹划得很好。轨政观成,铁官大举:治理政事取得了成功,对铁业的开采也有很大的发展。想当日艰难共济,世间又弱一知音:回想当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人。诗中通过对比汉、宋、明三朝的政治状况,赞扬了主圣臣忠的贤君和忠臣们;同时,也表达了对苏洵、王十朋等人的敬仰之情。 首句“主圣臣忠”是全诗的核心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清明、君臣关系和谐的赞美。接着,诗人通过对汉、宋、明三朝的比较,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 中间部分,诗人以“贞穷元起,有苏相国朱制军王中丞成例”为引子,描绘了苏洵、王十朋等人的事迹,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注释】 殷:兴盛。数子:指几个儿子。据理力争:依据道理力争。知我:了解我,这里指朝廷了解我。达官:显贵的官吏。方事之殷:国家正需要人才之时。 读:阅读、看。诏书:皇帝颁布的命令文书。褒恤:优待抚恤。东市:古代在长安城东面的刑场。非出天心:不是出自上天的意思。意思是说朝衣东市的人,并非都是罪有应得的。 【赏析】 本诗是作者写给友人徐用仪和袁昶的信,信中对朝廷用人不当表示痛惜,并希望友人能引荐贤才
注释: 文忠,刘坤一的字,文忠是他的号。元老,指曾担任过重要官职、有高深学问的人,这里特指刘坤一。骑箕,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星象,这里比喻人的去世。木坏山颓,形容国家的衰败。天下恸,表示全国哀悼。庚子,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这一年中国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心孤诣,形容刘坤一治理国家的用心和方法。遗书犹在箧
感遇碎身,公死在庚子前可矣; 要终原始,党狱请后世平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