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寿潜
【注释】 遭际胜正则:指张百熙(1850—1908),字仲冶,号百熙。湖南善化人。同治进士。光绪间为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靖。 忧伤差同:指张百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时值“庚子”之变,国家多难。 香草灵荃:比喻高洁的品格。香草,指兰蕙,古人常用以比贤德;灵荃,《离骚》中屈原自称,意谓自身与兰花一样芬芳。这里用香草灵荃比喻自己。 遥为天下哭:指作者对张百熙的不幸遭遇感到悲痛。
【注释】 陵邑:古县名,今属江苏。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江左:江南地区。衣冠:指士人。文章传久远: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登临:登山俯瞰,此处指登上高高的山巅。余:我。感慨:感叹,有所思。中原:即黄河南岸。戎马:战马。负:辜负。负溪山:指让中原的山水受到损害。 【赏析】 《山阴王羲之祠堂联》是明代杨慎所作,为王羲之祠堂撰写的对联。
诗句解释: 1. 东南兴学止二人: 此句描述的是东南地区(指宋代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南宋时此地经济较为繁荣)仅剩两位从事学问和学术的人。"兴学"指的是兴起或发展学术教育。这里的“止”字表达了一种限制或者稀少的意思。 2. 浙一商,苏一匠: “浙一商”和“苏一匠”分别指的是浙江省的商人和江苏省的工匠。这里可能指的是在浙江和江苏两个地方各有一专精于商业或技艺的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句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重点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要通读全诗,把握诗歌的内容。注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此诗中“及吾身难见太平,生复何为,撒手万缘君去了;算举世无多知己,死应未瞑,克期一晤我来迟”等句子都运用了典故。 【答案】
【注释】 有臣殉国忘身:指文天祥。 东市朝衣:指在东市被害的张世杰等四人。 浙水三忠:指陆秀夫、杨太妃、陈宜中。 几日悬门抉目:指宋理宗赵昀在景定三年(1262)十二月,在临安(今杭州)被元军俘虏后,在元兵押送至大都(今北京)途中,被迫投降元军,并受尽酷刑,最后于1275年(咸淳元年)被害。 西师饮马:指蒙古大将伯颜率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 燕云:指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 【赏析】
陵邑久蒿莱,缅江左衣冠,尚有文章传久远; 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莫教人物负溪山。
汤寿潜是清代一位具有重要政治和实业背景的诗人,他的一生既经历了国家兴衰的大时代,也投身于实业救国之大业。汤寿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清末民初人物,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实业和政治领域有着非凡的贡献。 汤寿潜的诗歌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民生疾苦、国家危机等,还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这些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