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
【注释】 造化:自然。功力:本领,才能。平分:平等。归笔端:归于笔端(指在画上)。溪如冰后听:溪水好像在冰下流淌。溪,一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阳。山似烧来看:山峰好像在火中燃烧。雪髯:白色的胡子。支颐:把头放在两颊上(指深思状)。从尔后:从此以后。致名难:《世说新语·品鉴》“王中书与谢幼舆共诣车骑,车骑道尽,不为之开。王叹曰:‘家有生客,死生之事!’”王凝之《三月三日诗序》:“余以所闻于今之诗人
寄石湓清越上人 寺处唯高僻,云生石枕前。 静吟因得句,独夜不妨禅。 窗接停猿树,岩飞浴鹤泉。 相思有书札,俱倩猎人传。 译文: 寄给石头湓的清越禅师, 寺庙的位置很高且偏远, 石头枕头前云雾缭绕。 安静地吟唱,我得到了诗篇, 独自在夜晚修行也无妨。 窗外是停歇的猿猴树, 岩间飞舞着浴鹤泉水。 相思之情有书信传递, 都请猎人帮忙带信。 注释: 1. 寺处唯高僻:寺庙的位置很偏僻。 2. 云生石枕前
酬故人陈乂都 远别那无梦,重游自有期。 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 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 文人才力薄,终怕阿戎欺。 译文: 在遥远的离别后,我们再次相聚,这是命中注定的时刻。我们已经半年未见,彼此的心依然紧紧相连。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城市,但我们的心意始终相通。 长时间的沉默后,我开始改变我的诗歌风格,尝试新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友谊也在加深。我担心阿戎会利用我的能力,让我陷入困境。
《新月》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译文: 夜晚降临,月亮从天边升起来,像蛾的眉毛一样冷清而明亮。 潭中的鱼儿受到惊吓而跳出水面,云中的大雁害怕被射中而颤抖着飞翔。 月光隐隐约约照亮了珍珠般的帘幕,轻轻地映照在粉墙之上。 更加令人怜爱的是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天上的月亮就像一轮盛开的桂花树,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赏析:
途中逢进士许巢 声望去已远,门人无不知。 义行相识处,贫过少年时。 妨寐夜吟苦,爱闲身达迟。 难求似君者,我去更逢谁。 注释: 声望已经远去,没有人不知道。 在义行上相识的地方,贫穷超过少年时期。 妨碍睡眠的夜晚吟诵很辛苦,喜欢闲适身体才能达到延迟。 难以找到像你这样的人,我离开后还有谁能遇见呢。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向同乡许巢道谢并表示希望再次相见的愿望。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无华
注释:芿草不停地生长,山更显得灵秀。 村中树林早晨可以讨些食物吃,风雨之夜可以打开房门。 井味兼有松粉的味道,云根上沾着净瓶的香气。 尘世的劳碌如同醉梦一般,只有在这里能暂时清醒。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玛瑙山禅者的,表达了诗人对禅者深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首句写山野之景,次句点明禅者因师而灵,再次句写禅者的生活状况,最后两句写自己对禅者的敬仰之情。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映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具体赏析。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分析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千里别”“秋残”“怨先老”“愁暮寒”等词来把握诗歌情感。同时,注意要结合注释和题目中的“赏析”提示来理解。 (1)本题是一道诗歌内容的辨析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观点
【解析】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意思是:度着秋夜的鸿雁叫声,把人从梦中惊醒,斜倚在枕头上已经是半夜三更了。注释:度、惊,动词,指听到;欹(qī)枕,斜靠着枕头,形容睡得不安稳;三更,古代用十二地支记时间,一夜分为五更,一更是子时,二更是丑时,……,三更是寅时,寅时是夜里3点到5点。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意思是:梦中被打破的寂静,使人感到寂寞惆怅。灯也快要熄灭了。注释:寂寥,寂寞;梦破
晓角 画角吹残月,寒声发戍楼。 立霜嘶马怨,攒碛泣兵愁。 燕雁鸣云畔,胡风冷草头。 罢闻三会后,天迥晓星流。 注释: - 画角:一种装饰有图案的乐器,通常在古代用于号令或信号。 - 吹残月:形容声音悠长而凄清,仿佛从月亮上吹出的。 - 寒声发戍楼:寒冷的声音从戍楼(边关)传出,表达了边关的艰苦和孤独。 - 立霜:形容马在严寒中站立不动,形象地描绘了士兵的忠诚和坚守。 - 嘶马怨
【注释】 客行:客游在外。 藕叶缀为衣,东西泣路岐:荷叶上露珠凝结成水滴,滴落在身上,好像穿着雨衣一般。“东西”指左右,指在旅途中分不清方向。 乡心日落后,身计酒醒时:故乡之情,直到太阳落山后才感到;而身外之事则需到酒醒后才能解决。 触目多添感,凝情足所思:眼前所见的景物都增添了我许多感触。 羁愁难尽遣,行坐一低眉:羁旅之愁难以排解,所以坐着也低着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羁旅怀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