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绍昙
这首诗的原文是:“偈颂一百零四首,其一百一,三界炎炎如火聚,搅扰劳生困蒸煮。邪见稠林蔽祖庭,孰为临济阴凉树。拄杖子,回避无门,全身荷负。特立独行,危分险布。扫除枝叶不留踪,普覆大地人,彻骨清凉去。”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及赏析: 1. 三界炎炎如火聚,搅扰劳生困蒸煮。 - “三界”指的是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里用来形容整个宇宙或世间。“炎炎如火聚”形容三界中充满了炽热与混乱
瘦藤枝,乌律卒。 “瘦藤”形容枯藤的纤细,“乌律卒”是说它枯萎了、断了。 入草寻人,揣空出骨。 意思是进入草丛寻找人,从空穴处钻出骨头。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贬向无生国。 这两句是说:不是我心上的牵挂,也不是我佛家的信仰,也不是我世俗的财物,而是被贬至无生之地。 赏析: 本诗通过枯藤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感悟与理解。诗人用瘦藤、乌律卒等词汇描绘了一个枯萎、断落的形象
【释义】 千丈悬崖,弄险巇,修整草鞋已经很长时间了。 秋风已过,皮毛债已偿清,散步在闲适的云朵上,快活地游戏。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诗,写秋日游山的情景。 首句“千丈悬崖”点出山势之险。次句“弄险巇”,是说人在悬崖绝壁之间,行走十分危险,必须格外小心。三、四两句写自己在这千丈悬崖上走了很久,把鞋磨得又旧又破。这两句中“多时”二字,说明时间之久,足见其走路之艰。 五、六两句写秋天来到之后
``` 撮药场中验作家,一枝手髂两条蛇。 刘寄奴草虽灵验,已是遭它毒口来。 诗句释义 1. 撮药场中:此处指一个用于制药或治疗的场所。 2. 验作家:这里指的是对药材进行检验鉴定。 3. 一枝手髂两条蛇:描述一种植物,其中“手髂”是其特征之一,“两条蛇”比喻这种植物形态奇特且具有毒性。 4. 刘寄奴草:这是一种传统草药,因其功效而知名。 5. 灵验:表示这种草药非常有效。 6. 遭它毒口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全诗如下: 蒿篱关猛虎,笔管养苍龙。 稳帖帖藏牙伏爪,黑漫漫怪雨颠风。 临济小厮儿惊心欲折,丰干老冻脓睡思方浓。 山蒙蒙,水溶溶。 乾坤无碧落,收放绝行踪。 注释: - 蒿篱关猛虎(蒿篱):草编的门框,比喻简陋的住所。 - 笔管养苍龙(笔管):指毛笔。 - 藏牙伏爪:形容毛笔藏在嘴里,好像有牙齿和爪子一样。 - 黑漫漫(墨色)怪雨颠风:形容墨色的浓厚
【诗句】 幕挂春烟,簟铺秋水。 高枕横眠,鼻雷聒耳。 烁石流金总不知,何须殿阁薰风至。 又谁管九十日种粟烧畬,说甚么十三番悟明自己。 灼然是个无烦恼,阎家倒退三千里。 其或未然,莫道瓮中常有米。 【译文】 春天的帐幕悬挂着轻烟,秋天的竹席铺设着水面般的清凉。 高枕横卧,鼾声如雷震耳旁,仿佛能听到山岳的轰鸣。 即使烈日如火,金石熔化,也感觉不到热气的存在,为何要等到宫殿里的清风送来呢?
【注释】: 三伏炎蒸:夏季炎热潮湿。 汗流如雨:汗水像雨点一样往下滴。 一茎草上建琼楼:一根小草在上头盖了一座高楼,形容贫苦到了极点。 彻骨贫穷敌国富:指贫困之极可以和国家富裕相比。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贫苦百姓生活的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首句“三伏炎蒸,汗流如雨”描绘了夏日炎热,人们汗流浃背的情景。次句“一茎草上建琼楼,彻骨贫穷敌国富”
【注释】 金轮:梵语“般若”之音译,意译为“智慧”。 王宅:王者的居所。 恶业无多:指恶业不多。 不知何事,生此妖魔: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产生这个妖魔(指人)。 打与狗噇顽不杀:把妖魔打得连狗都吃不了。 好将恶水劈头浇:把恶水泼到妖魔的身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是说:金轮王的居所,恶业不多;不知为何,生出这个妖魔;把它打得连狗都吃不了,还让它遭恶水淋。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写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偈颂一百零四首》中的第九十四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共住不知名,千圣亦不识,无端平地生荆棘。 注释:我们一起生活却并不相识,即使是圣人也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就像平地上突然长出了荆棘一样。 赏析:这里的“共住”和“不知名”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和陌生,即使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可能彼此不认识。而“千圣”则是指古代的圣人或智者
【注释】 鉴:镜。在机先:指看问题、办事有远见。转处:变通的关节或转折点上,即变通的环节上。碧眼胡儿:指蒙古人。肯路:犹言“肯意”,有可为之处。提鞋去:意为赶快走开,免得被风吹着。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刺蒙古人的诗。诗人以巧妙而幽默的语言,对那些缺乏自知之明、不知变通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讥笑。 首句“鉴在机先”四字点出了这首诗的中心思想——看问题、办事应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