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绍昙
【注释】偈颂:佛教语,即佛经中的韵文。这里指僧人的讲经或诵经时所用的赞词。一百一十七首: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指僧徒诵经时所唱的赞词共有117首,此诗即其中之一。其七: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逼人上树拔却梯”意思是让人爬上树上去摘下梯子,第二句“推人入井覆却桶”意思是把人推进井里,倒掉井里的水桶。江湖:泛指世间;这里指世俗社会。恶心肠:形容世俗人心肠狠毒。谁云契义金兰重?意思是说谁还说结拜为朋友
【注释】蛇头:比喻恶势力。揩痒:指剥削。虎口:比喻凶恶的敌人。拔牙:意即斗争、抗争。拚得:拼着,甘愿。作家:有本事的人。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的精神。诗中“蛇头”、“虎口”是比喻,但比作蛇头、虎口,更突出了恶势力的凶残、强大,因而也更能表达出对它们的憎恨和鄙夷。“揩”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恶势力的凶恶,又写出了它的狡诈和阴险,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恶势力面前毫不畏惧的斗争精神。“拔牙”
久雨新晴,物情显焕。 蝶弄海棠阴,莺啼杨柳岸。声色纯真,不得一半。堪笑灵云活眼睛,却被桃花换。 哑,瞎汉瞎汉。 此诗通过描绘春雨过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即佛经中的赞颂诗,用来赞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功德。 池开古镜奁:池塘像古代的梳妆台,水清澈如镜。 山耸青螺髻:山峰如同青色的螺壳般挺立。 急着眼来看:急切地用眼睛看。 不得作境会:不能理解这境界的含义。 觌体全彰解脱门:完全显现出解脱的道路。 一踏牢关百杂碎:一脚跨入牢门,一切杂念皆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图,以池、山为背景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唱词或偈语。这里指诗的标题。一百零四首:指《祖堂集》中的《僧肇释迦牟尼传》。偈颂一百零四首是其部分内容。其一百五:指《肇南录》中收录的《僧肇传》。 地上翻瓢:地上翻动水桶(瓢),形容人穷困潦倒。 眉间挂剑: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古道:旧时的道路,比喻事物陈旧、落后。微:少,少有。 恶声难掩:恶劣的声音难以掩盖。 穷则通:指处境困难时
【诗句解释】 - 寺踞千峰,十方同聚:寺庙座落在群山之中,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 - 家贼难防,令人惊怖:家中的盗贼难以防范,让人感到惊恐害怕。 - 正法明王,怒发冲冠:正义的佛陀,愤怒到头发直竖,几乎要顶破帽子。 - 作如是言休惊怖,侬家自有降魔杵:这样说来,不要害怕了,我家有降魔的武器。 - 粉碎髑髅,裂开肠肚:把人的头骨粉碎,内脏被撕裂。 - 热铁洋铜满满盛,鼻绳牵入泥犁去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内容: 1. 有一物,全机用。 - “有一物”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存在或对象。 - “全机用”可能意味着这种存在或对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或功能。 2. 尘劳之俦,如来之种。 - “尘劳”通常指人世间的烦恼和困扰。 - “如来之种”可能指的是某种神圣的存在或力量。 3. 轻若鸿毛轻,重若丘山重。 - “鸿毛轻”可能指的是非常轻的物质。 - “丘山重”可能指的是非常重的物质。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百戏场中赛锦标,蜜脾古马舞儿多。头筹暗被夺将去,行主喃喃强说呵。 注释解释: 1. 百戏场中赛锦标 - 指在各种娱乐活动(如杂技、武术展示等)中竞争获胜,争夺荣誉和奖励。 2. 蜜脾古马舞儿多 - 描述的是一匹古代马匹在表演时,像蜜脾一样细腻而美丽,舞姿多姿多彩,引人注目。 3. 头筹暗被夺将去 - 比喻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或事物,尽管表现优秀,却未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注释】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其二:面黄,脸色发黄。是马、非马:这里用马、驴比喻人的相貌,马脸为马,驴脸为驴。 业力:因果报应。蓦扎(màzā):猝然。草窠(kē):马棚。鼻头香臭:指气味。争多:争抢。 【赏析】 “你面黄”四句写人与马的相貌相似,都是动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马是驴,各随业力”,这是佛家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努力修持,皆可成佛,但因业力不同,所以有善有恶,有贤有愚
【注释】: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三 十二瑞峰前,一火白拈贼。 佛面夜叉心,是何等相识。 烧香供养,使自知非,剪月初无陷虎机。 白话释义: 十二座祥云缭绕的山峰之前,有一只火红色的大老鼠。 这只老鼠的脸就像佛祖的脸,却心如鬼怪,是什么东西与佛祖如此亲密? 它用燃烧的香烛来供奉自己,使自己明白自己不是佛,就像剪月没有陷入老虎口中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十二瑞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