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注释】 移:移动。棹:船桨。罾(zēng)鱼:用竹制的网捕鱼。 偏惊:偏巧,恰巧。临水雁:在水面上飞过的大雁。 时:常常。 得句:得到一句好的诗句。无人和:没有人和我共同欣赏。 赏析: 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前二首写自己从高邮乘小船到邵伯(今江苏邵伯镇),见水边有野鸭,于是把船移至水中捕鱼的情状,并描写捕鱼、读书的情景。这里,诗人写到捕鱼,就想到“渔翁”这一题材。渔翁是《庄子·秋水篇》中的人物
【注释】 过江:指渡过长江。成居竹:即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诗人。公元109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进士,历任太学助教、国子监教授等职,官至起居舍人兼侍讲,后罢官退居故里。此诗为作者于元祐三年(1088)在徐州任彭城知县时作,是一首纪游抒怀之作。瓜州:今江苏镇江市。 【赏析】 “扬州酒力四十里”,点出地点和人物,写诗人乘船渡江的情景。扬州是江南名城,诗人自注云
江浦夜泊 千里长江浦月明,星河半入石头城。 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注释: 江浦夜泊:在江边的小舟上过夜。 千里:形容长江流长。 浦:水边。 月明:月光明亮。 星河:指银河。 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古称石头城。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未断:没有停止。 西风起:西风吹来。 两岸:岸边。 菰(gu)蒲:一种植物,茎可作丝织品的原料。 杂:和,夹杂。 赏析:
【注释】 金陵:今南京市。城外:指南京城北的石头山。凤凰台:相传晋时王导居此,曾筑台于山上,故称。倚歌和:倚着歌唱,意即以歌声和之。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之作。前两句写诗人夜夜登上石头城凤凰台,吹箫自得其乐;后两句写自己虽想和仙人对唱,但见不着仙人,只好空怀一腔幽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雅隽永,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题淮东王廉访清凉亭 主人胸次洗冰雪,深夜金山月涌波。 二十四桥秋水白,淮南八月泻银河。 注释: - 主人胸次:诗人称王的一方(淮东王)为“主人”。 - 胸次:心胸、胸襟。 - 洗冰雪:比喻心境如冰霜雪水一般清纯。 - 深夜金山:指在深夜时分,月光照耀下的金山寺,波涛汹涌如波浪翻滚。 - 二十四桥:泛指杭州西湖上的许多桥梁,这里特指著名的断桥。 - 秋水白:形容秋天的湖水像白色的绢帛一样。 -
这首诗的原文是: 缁衣送酒一壶冰,霜蒂悬香九月橙。 酌酒破橙天色晚,桂花树下出银灯。 注释: - 缁衣:古代僧人穿的衣服,通常为黑色。 - 酒一壶冰:指僧人带来的酒是一壶冰镇的,非常清凉。 - 霜蒂悬香九月橙:形容柿子(或橙子)的蒂部挂着像霜一样的白霜,而果实本身则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 酌酒破橙天色晚:指僧人饮酒时打破了一个橙子。 - 桂花树下出银灯:指僧人在桂花树下点燃了一盏银制的灯具。
注释: 衮衮诸公立要津: 形容众多的官员都站在了重要的岗位上。 一波才动总精神: 指每波一荡,便显出一种精神。 满江风浪晚来急: 形容长江晚上来时风浪更加猛烈。 谁似中流砥柱人: 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像砥柱一样坚守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长江夜景的诗。首句“衮衮诸公立要津”,用“衮衮”形容众多官员,用“立要津”表明他们都站在重要的地方或职位上。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关注和期待。
【解析】 本诗是一首纪行小令,写的是夜过白马湖的所见所闻。首句写春水满湖,芦苇青青;接着写鲤鱼吹浪,水风腥;然后写舟行未到天明,渔灯先到;最后写一弯新月在远汀上初升。全篇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清新优美。 “夜过白马湖”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夜过”,是说作者夜晚过湖。“白马湖”,即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南的马山湖,为太湖支流之一。 “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两句,写景。这两句中
解析这首诗的意境和含义需要对诗人萨都剌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诗歌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 诗句原文: 杨柳人家春昼长,落花庭院燕飞忙。 买鱼沽酒黄河上,傲杀南风三月强。 - 译文解释: 春天的午后,杨柳树影婆娑,庭院里落花飘零,燕子忙碌地穿梭其中。在黄河边,人们购买鱼、酿酒,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时光。 - 诗意赏析: 首句“杨柳人家春昼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春日景象
【注释】 几度:几次。秋深:秋天。开遍:盛开。水红:指荷花。远人:远离家乡的人。频中酒:频频喝酒。扁舟:小船。索买瓜:索求买瓜。 【译文】 多少次秋天来临,我还没有回到家里,满湖的荷花都开了。 远在他乡的人,一天又一天地频频饮酒,明月下的小舟上,他索求买瓜解渴。 【赏析】 这是诗人客居扬州高邮时作的一组七绝。前一首是说“秋来不归”,后一首是写“月夜思归”。这组诗都是写离情的,而写得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