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萨都剌《凤凰台望祭进士郑复初录事》赏析 《凤凰台望祭进士郑复初录事》是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一位已逝进士的深切怀念。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追忆及对其功名未遂的同情。 首句“已矣郑录事”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未能实现理想生活的惋惜。接着,“功名与愿违”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哀伤的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题干提示的注释,将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最后在赏析中指出该诗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注意答题时不能偏离题目要求,不能出现文言虚词。 “倦游借禅榻”,意思是说,厌倦了漫游,就借禅榻小憩。“借”是“以……为伴”之意,“禅榻”指僧徒所坐之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描绘了石头城上人的生活和环境。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石头城上瞑,红叶雨纷纷。——注释:暝(晚上),瞑目;红叶,指秋天的树叶变红的样子;雨纷纷,形容雨点细密而密集地落下。 - 赏析:描述了夜晚降临时,石头城的景色,以及秋雨的细腻。这里的“暝”字传达出时间已经是晚上,而“红叶”则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景象,与下文的“雨纷纷”相呼应
【诗句释义】: 1. 几年无此客,同上妙高台。 - “几年”表示一段时间,“无此客”意指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同上妙高台”表示与朱舜咨、王伯循一起登上了金山的妙高台。 2. 落日地中去,长江天际来。 - “落日地中”形容夕阳落在地平线以下,而“长江天际来”则形容江水从天边涌来。 3. 英雄成往事,岁月付衔杯。 - “英雄成往事”意味着过去的英雄事迹已成为过去,无法挽回。 -
【注解】 1. 景南彦:人名。 2. 江西:地名。 3. 万木江头落:满山的树木在江边飘落。 4. 一僧船上归:一个和尚乘船回家。 5. 故山:故园。 6. 秋嶂:秋天的山。 7. 候竹扉:等待竹门。 8. 同袍:战友或同伴。 9. 竹门:竹林的门。 【赏析】 此诗描写了送别景南彦上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景致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夜宿升龙观 旧日宸游地,朱栏护辇纹。 龙飞九天雨,鹤梦一龛云。 神火丹炉见,仙音客枕闻。 殷勤谢道士,深夜礼茅君。 注释: 1. 旧日宸游地:昔日皇帝巡游的地方。宸游,指皇帝的出行和游览。 2. 朱栏护辇纹:朱红色的栏杆环绕着马车的痕迹。朱栏,红色的栏杆;护辇,保护着皇帝的车辇。 3. 龙飞九天雨:形容天空中如同龙在飞翔,降下大雨。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威严和力量。九天下界,表示天空的广阔
诗句: 闻子初识面,天涯任去留。 1. 诗意解读: - "闻子初识面",意味着初次见面,彼此之间还不熟悉,但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闻”字可能指的是听闻或者听到关于某人的事情,而“子”则可能指的是年轻人或者晚辈。整句话表达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和感受。 - "天涯任去留",表达了对某人的祝福和期望。这里的“天涯”通常用来形容遥远的地方,而“任去留”则表示任由其选择去留
寄舍弟天与 鸿雁飞南北,关河隔弟兄。 水通郧子国,舟泊汉阳城。 落木风霜下,高秋鼓角清。 故人如有意,为我道乡情。 【注释】 1. 鸿雁:大雁。 2. 兄弟:指兄长和弟弟。 3. 郧子:古地名,今属湖北省。 4. 汉阳城:古县城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5. 落木风霜:形容秋天的景色,落叶满地,风霜凛冽。 6. 鼓角:古代军用乐器,此处借指战鼓声。 7. 高秋:深秋时节。 8. 故人:老朋友。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竹下一僧坐,城头独客还。 - 在竹子下面有一个和尚坐着,站在城的高处独自归来。 - 竹下: 指的是寺庙附近竹林的地方。 - 和尚坐: 说明这位和尚在休息。 - 城头: 指石头城,可能是作者避暑的地方。 - 独客还: 表示诗人独自一人从城外返回到城里。 2. 星河下平地,风露满空山。 - 银河像河流一样铺洒在大地上,风吹露水沾湿了整个空寂的山林。 - 星河: 指天上的银河。
《题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 瓮城春寂寂,石磴草斑斑。 倚杖高低月,登楼远近山。 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 自叹黄尘客,来消半日闲。 注释: 1. 瓮城春寂寂:瓮城,即瓮城的门。这里指代一个寂静的春天。 2. 石磴草斑斑:石磴,是台阶上的石板。草斑斑指的是台阶旁生长的草。 3. 倚杖高低月:倚杖,靠着拐杖。高低月,是指月亮高升或低垂时的景象。 4. 登楼远近山:登楼,登上这座楼。山,远处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