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
这首诗是诗人对西湖的怀念,他回忆起在西湖幽居的生活,写下了四首诗。每首都描述了他对西湖的怀念之情。 第一首: 意行沿涧曲,湿屦芳露盈。 忽然微风至,奇香不可名。 探寻遍高下,众绿掩一茎。 长蔓小白花,灿灿缀玉英。 馨烈夺兰蕙,娟然发幽情。 相逢不相识,一见真目成。 注释:意:心情;湿屦:鞋子沾湿;涧曲:山间的小溪弯曲曲折。形容行走时的心情和景色。忽然微风而至
诗句释义 1 “古人有奇趣,寒夜起读书”:这一句意味着古代的学者在寒冷的冬夜仍坚持学习,展现了他们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奇趣”指的是非凡的兴趣或才能。 - 注释:“古人”指前人;“奇趣”即非凡的兴趣或才能;“寒夜起读书”描绘了一幅勤奋苦读的画面。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古人刻苦学习精神的赞赏,以及对于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不忘学业的敬佩。 2. “我庐虽不广,俯仰自有馀”
【注释】: 斯儆吾挽词:指诗人写给自己的挽诗。区区人事君,抚衷有深愧。区区小事(指官职),内心愧疚。 箓葹或妄收,冥鸿渺难致。 箓葹(ruì yān):传说中一种神仙所乘的云车。妄收:胡乱收留。冥鸿:指隐士。渺难致:难以得到(神仙)。 波流万人海,肝赡君小异。 波流:比喻众人,即“万夫”。肝赡:用尽心思为君主效力。小异:微不足道的差异。 攀鳞愿始酬,伏枥志莫遂。 攀鳞:像鲤鱼一样,仰游于水。伏枥
《别西湖六年矣忆幽居之趣率成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组诗作品。这组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怀念和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1. 山居起我早,晓色犹朦胧。 - 注释:早晨起床,天色还显得朦胧不清。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作者早起的景象,清晨的光线还未完全明亮,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2. 漱齿下阶立,蕉竹清露浓。 - 注释:在台阶上漱口,脚下的蕉竹散发着浓郁的清凉露水。
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方苞为他的师马通伯所写的悼念诗。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南堂,号东山,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学者、诗人。他的文章以严谨著称,尤其擅长写碑文。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我昔勘书官学曹,桐城一老同昏朝。 澹怀万事不挂眼,心维口诵惟方姚。 精诚所结好所聚,阅肆妙迹逢灵皋。 朱书平点柳州集,辨析雅郑严秋毫。 惜抱遗文旧所得,酒酣出示珍球刀。 行草宕逸味隽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的《杂曲歌辞》中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小极音哑感赋四首 中藏失清虚,寒燠乃见侵。 冷饮遏肺气,晨起忽成喑。 甚难一字吐,岂凛三缄箴。 平生坐口过,忍俊每不禁。 恶业有体相,虚空恐难任。 病哑暂自幸,寡言神所钦。 吾闻古至言,中士先闭心。 注释: 1. 中藏失清虚:中藏着的清虚之气已经丢失了。 2. 寒燠乃见侵:寒冷和炎热的气候开始侵袭身体。 3. 冷饮遏肺气
这首诗是诗人在幽居中回忆起西湖的生活,感慨时光的流逝,以及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幽居足良夜,月出东峰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满足和享受。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照耀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颔联“灭烛坐空明,静极罢琴书。”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幽居生活。诗人熄灭了蜡烛,坐在空旷的地方,静静地坐着,不再弹奏琴声或翻阅书籍,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中
【注释】: 1. 小极音哑感赋四首:作者自号“小极”。音哑,即音哑之疾。感赋,指作者因疾病而作的诗。四首,四首作品。 2. 投艰坐敛手:在艰难困苦中坐着收敛双手。形容心情忧郁,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3. 才疏甘抱寂:才能不足但甘愿过着寂寞的生活。 4. 进德虽未能,差觉诸妄息:尽管我尽力向善,但仍未能达到目的,然而至少能够减少一些无谓的烦恼和妄想。 5. 结交诸老翁,一一山丘隔
【注释】 一、陈仲恕:即宋濂,字伯温,明朝初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钱塘贤俊:指杭州(今浙江杭州)一带的名士。 3、二陈:指宋濂与陈献章。 4、蓝洲先生:指宋濂的祖父宋璲,字文恪,号蓝洲。 5、山水小幅:指宋濂的祖父宋璲的山水画。 6、醒记:宋濂的笔记《潜庵散记》中记载了这一梦境。 【译文】
斯儆吾挽诗 这首诗是诗人在友人丧后的感慨之作。全诗共六段,每段四句,共二十句。 入门惊踽踽,出门感凉凉 诗人刚进门时,看到主人孤独的身影,内心感到惊惶不安;出门后,又感受到天气的寒冷,心情也变得凄凉。 昔昔府中趋,室迩人已亡 昔日在主人家内忙碌的情景,如今却已无人可问。 平时少温熨,忽忽淡若忘 由于长期独居,诗人对日常生活琐事已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时忘记。 一朝弃中路,触体如金创 突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