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
乱后入洪州西山 寂静溪流涤洗苔痕,乱世之后苦吟寻诗心。 寂寂阴溪水漱苔,尘中将得苦吟来。 东峰道士如相问,县令而今不姓梅。 注释与赏析: - 诗句一:“寂寂阴溪水漱苔”描述了静谧环境中的溪流和其对苔藓的洗涤效果,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净化。 - 诗句二:“尘中将得苦吟来”表明在纷扰之中,诗人通过苦吟寻找心灵的慰藉。 - 诗句三:“东峰道士如相问”描绘了与一位道士的对话,可能是寻求指引或启示。
诗句解读: 1. “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 - 释义: 如果到了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二林寺,游览一番后应该还没有离开那如云似霞的景象。 - 注释: 二林寺位于长江边上,环境优美,云雾缭绕,景色如诗如画。 - 赏析: 诗人通过描绘二林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这里的“云霞”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2. “庐山瀑布三千仞
【注释】 1. 夏:佛教语,指夏天。 2. 结夏:即“坐夏”,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法事,谓在夏天里专心念佛、参禅等,以消暑气,准备入冬前的准备工作,故称“结夏”。 3. 巴峰:山名。 4. 云水:云雾缭绕的流水。 5. 木皮领重:指僧人披着的粗衣,重得象裹了一层木头似的。 6. 峨眉:山名。 7. 五月:指农历五月。 8. 木皮领重只如冬:意谓披着厚重的木棉皮衣,象冬天一样寒冷。 赏析:
【注释】 钟陵:今江西南昌市。 寒食日: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火冷食。 闲游:闲暇时出游。 杏子粥:用鲜杏子煮成的粥,味甜如饧。 饧:麦芽糖或糖稀。 旧火:指春天已过的寒食节余热。 山樱:樱桃的一种,花小而密。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寒食》。诗中描绘了寒食节人们郊游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可怜时节足风情”,意为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让人感到无比的美好
【注释】 宴罢:即宴饮完毕,宴会结束。驸马宅:唐时称公、侯的住宅为“第宅”。宴罢,指在公主府邸举行的宴会结束后的情景。粉墙:白粉刷过的墙壁,这里指庭院里的墙。残月:未落山的月亮。宫祠:皇帝祭祀的地方,即宫殿。银瓶:银制的酒器。欹(yī):倾斜;倒。学语:学说话。莺儿:黄莺。飞未稳:还没有学会飞。放身:展翅。绿杨枝:垂柳枝条。赏析:此词写春宴之后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上片写春宴后的庭院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月圆时为中秋。 无云世界秋三五:中秋时节,天空中没有云彩。“三五”指月亮的十五天,即月圆之日。 蟾盘:指月亮。 上海涯:上到海的边际。 直到天头天尽处:直到天的尽头,即天边。 不曾:不曾有。 私照一人家:偷偷地照到一家人家。 【赏析】 这是一首赏月抒怀诗。首句写中秋之夜月明如昼;次句写人们抬头仰望,看到那圆满的明月;第三句写月光普照大地,直至海角天涯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揭露社会现实的民谣诗。全诗共四句,语言朴实无华,却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苛政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句注释: - 南朝:指南朝时期的统治者,这里指代当时的社会状况。 - 三篱盖驰道:三面篱笆覆盖了官道,形容官道两侧的农田被占用,导致道路狭窄。 - 风烈一无取:天气炎热到极点,连风都感到没有用处。 - 牧牛童:放牧的儿童。 - 嗔(zhēn)牛吃禾黍(shǔ)
【注释】 1.逢:遇见。2.省文:省,通“审”。3.蛮锡:指佛家法器,也泛指佛教法器。4.挂垂松:悬挂的松树。5.逸性:超脱的性格。6.定:安息。7.五峰:指庐山的东林寺、西林寺、归云寺、开先寺和天池寺。8.赏析:诗人在江西遇到一位高僧,两人一起游览了庐山,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也表达了他对僧人的敬重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 译文:十月荒郊里,雪气逼人,我仿佛看到了阳台上的你。 赏析:首句以“十月荒郊”开篇,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紧接着,诗人用“雪气催”来形容这荒郊的气氛,使人感到更加寒冷。而“依稀愁色”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之情。这里的“阳台”可能是诗人的家乡或爱人所在的地点,通过“认”字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或爱人的深深眷恋。
注释: 出山:指从政。不得意:不得志,不得重用。谒:拜见。值:碰上。戈鋋(shān):古代的兵器。岂料为文日:没想到做官的日子。翻成用武年:反而成了用武之地,即用武之年,指有机会施展抱负的时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感慨。首句“出山不得意”,直接点出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上的挫败感;“谒帝值戈鋋”,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官场上的艰难处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朝廷中的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