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
注释: 出山:指从政。不得意:不得志,不得重用。谒:拜见。值:碰上。戈鋋(shān):古代的兵器。岂料为文日:没想到做官的日子。翻成用武年:反而成了用武之地,即用武之年,指有机会施展抱负的时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感慨。首句“出山不得意”,直接点出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上的挫败感;“谒帝值戈鋋”,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官场上的艰难处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朝廷中的孤立无援。
【注释】 寒食日:指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并开:相继开放。 禁火:古代风俗,寒食节这天禁火,吃冷食。 总:总是、全部。 赏析: 《寒食日题杜鹃花》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绝。这首诗通过描写寒食节盛开的杜鹃花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描绘出一幅杜鹃花在寒食节绽放的美丽画面。这里的关键词“一朵”和“并开”强调了杜鹃花数量之多
诗句原文: 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 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翻译: 被召唤到官府门前流泪却频频,如果没有公正的待遇也就没有结果。 在衙门前有穿着红衣的官员送走诏书,宴会上有人喝着酒杯仿佛漂浮在碧落之间。 深夜的笙歌让月光变得暗淡,天刚亮时桃花杏花就染成了红色。 虽然有回家的路,但我不想为了回报恩情而杀了自己
注释: 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三庚:指农历六月中,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伏:指暑热季节结束、天气转凉之时。 偶来松槛立:偶尔走到松树的栏杆上站着。 热少清风多,开门放山入。 热少:温度较低,凉爽。 清风多:空气清新。 开门:打开大门。 山入:山进入。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偶到松槛之上,感受到一种凉爽和宁静的氛围,以及随后打开门让山风进来的情景
注释:在空山涧畔的枯松树下,有位禅老和尚。他的堂头是甲乙两身。相传这是从前朝代的僧人种下的,树下应该隐藏着茯苓神。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对枯松树、禅老和尚和茯苓神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僧人智慧和修行的敬仰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最后分析鉴赏即可。此诗前二句写山居之福。“住山因以福为庭”意为住在山上,就把幸福当作庭院。“便向山中隐姓名”意为便在山中隐居自己的姓名。三、四两句写仙游之福。“阆苑驾将雕羽去
山中 要路豪家非往还,岩门先有不曾关。 众心惟恐地无剩,吾意亦忧天惜闲。 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 樵夫岂解营生业,贵欲自安麋鹿间。 注释: 1. 要路豪家非往还:要路,指山中的小路或者捷径;豪家,指豪门之家;非往还,指不往来,不通往来。 2. 岩门先有不曾关:岩门,指山中的山洞或入口;不曾关,指没有关闭,即未关闭。 3. 众心惟恐地无剩:众心,指众人的心;惟恐,指唯恐;地无剩
注释: 春草:春天的草地,这里比喻美好的诗句。 不独满池塘,梦中佳句香:不仅仅是在池塘里生长,而且这些美好的诗句就像花香一样让人陶醉。 春风有馀力,引上古城墙:春风充满了力量,它能够将古老的城墙也吹动起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草的生长和春风的力量,表达了对美好诗句的赞美。诗人认为,这些诗篇不仅在自然界中生长,而且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春风也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诗句释义:李白虽然成为异物,但其逸名仍然传遍四方。 2. 译文:李白虽然变成了异物,但他那飘逸出尘、名声远播的美誉依然在世间流传。 3. 注释:异物:指李白去世后,他的诗歌作品与他本人一起成为了另一种存在。逸名:指他的名声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万方传:指他的作品和名声被广泛传播。 4.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李白作品不朽和其名声传承的赞赏。 5
碧角簟 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 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混疑水浸身。 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 译文: 碧色的竹席,细腻如肤,交错编织成花纹。光滑的席面胜过锦绣的地毯。 八丈长的碧绿天空,没有一点云彩遮挡;一块青色的玉石,没有一丝尘埃沾染。 苍蝇在席上行走,生怕沾到它的丝缕;客人躺在上面,仿佛在水中漂浮。 五月不让它被炎炎夏日所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