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
城西送邓生 千山风雪正霏霏,君去金陵几日归。 凤凰台上还吹笛,东望沧溟泪满衣。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诗意解析: - “千山风雪正霏霏”: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寒冷的冬季景色,千山披覆着雪花,风雪交加的景象。 - “君去金陵几日归”: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的时间和返回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离别之情。 - “凤凰台上还吹笛”:凤凰台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此处提到在凤凰台上吹笛
【注释】: 浔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长江南岸。 沙:指江中的沙洲。 扁舟:指小船。 西风:秋风。 水去:指江流东逝。 汀:水边地。 荻花:即芦花,一种生长在长江中下游的植物。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夜泊浔阳江上沙”,写诗人泊于浔阳江边的沙洲之上,夜泊是因秋而感伤,而更易引发离愁;“扁舟”二句,诗人以扁船载着琵琶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慨
诗句:最忆东家水调声,花前檀板杂流莺。 译文:在扬州与李十二相遇时,回想起他弹奏的《水调》曲声悠扬动听,花丛中檀木拍板的清脆声音与流莺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 注释: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扬州夜景。 赏析:首句“最忆东家水调声”,诗人回忆了与李十二的相遇场景,李十二弹奏的《水调》声是扬州夜晚的一大特色,其音乐优美,令人陶醉。第二句“花前檀板杂流莺”,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夜至瓜洲 瓜洲人家灯火微, 瓜洲波上行人稀。 敲门买得双清酒, 船在西陵逆浪归。 注释与赏析: - 瓜洲: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附近。 - 灯火微:描绘了夜晚时分瓜洲的宁静和温暖。 - 行人稀:反映了夜晚的寂静和少人的景象。 - 双清酒:特指一种优质的酒,通常由两种不同的清酒混合而成。 - 西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暗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意和掌握诗歌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然后逐句解读即可。本题属于直接默写,难度不大。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鸿、萧索。 【答案】 (1)淮南:古地区名,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2)萧条:荒凉冷落。 赏析:①首联“木落淮南秋色空”,描写了诗人登上高阁,看到满目萧瑟的秋色,不禁感叹秋天到来。
注释: 城西送邓生:在城西送别邓生。邓生,指作者的朋友邓元锡。 东望沧溟涕泗垂:向东望去大海无边,泪水滴落如雨。沧溟,指大海。 闺中少妇亦沾衣:闺中的少妇也为之流泪。 他时若有相思字,只寄春江燕子归:将来如果有思念我的字条,就寄给回乡的燕子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写诗人远望东海,泪眼汪汪。次句写闺中少妇也为诗人的离别而伤心流泪。第三句设想将来有书信来时,便把信寄给回娘家的燕子
【解析】 1. 淮西夜坐(“淮”指淮河,“西”为方位词。) 2. “萧萧风雨满关河”,描写了一幅秋雨霏霏、关河萧瑟的画面。“满关河”写出了风雨的气势;“萧萧”形容风声凄切而连续不断。 3. “酒尽西楼听雁过”,写诗人在西楼上喝酒直到酒将喝完时,才听到南飞的大雁从头顶飞过。这里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 4. “莫怪行人白头尽”,写异乡人年事已高,白发苍苍,无人怜恤
【注释】 1.落叶萧萧:秋风扫过,树叶纷纷飘落。 2.淮水:指淮河,位于中国东部,是一条流经安徽、江苏等省的大河流。 3.故园:指故乡,这里指诗人的家乡。 4.归路更微茫:归途更加迷茫和遥远。 5.一声新雁三更雨:新雁在三更时发出的叫声,而此时正是细雨绵绵。 6.何处行人不断肠:在这样寒冷的夜晚,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对落叶、淮水的描写
【注释】 寄三江王六秀才:写给王六秀才的诗。沧洲:水边平地。安得:如何。扁(piān偏)舟:小船。潮水涨时,船可以随波逐流。醉看:喝醉了酒看。轻丝:细雨,像丝一样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给好友王六秀才的一首诗。全诗四句,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第三句写愿望;第四句写愿望达成后的愉快心情。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韵味
《重过黄渡有感》是明朝袁凯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重游黄渡时的情感和所见的景象。接下来将逐一解析这首诗的每个词语及其含义: 1. 马家宅畔无乔木: - 马家:指地名或人名,这里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名称。 - 宅畔:住宅旁边,常用来指代某个具体位置。 - 无乔木:没有高大的树木,意味着该地点植被稀疏。 - 诗意:通过描述“宅畔”缺乏树木,可能表达了一种荒凉或是衰败的氛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