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注释:孟浩然像 横门雪满放朝回,油壁金鞍覆地来。 谁是蹇驴乌帽客,解吟花逼艳阳天。 译文: 孟浩然的画像 横门雪满放朝回,油壁金鞍覆地来。 谁是蹇驴乌帽客,解吟花逼艳阳天。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孟浩然画像的诗。诗人用“横门雪满”、“油壁金鞍”等词语形容画中的孟浩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孟浩然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水绕荒山路半斜,墓园无主属官家。 - 水绕荒山:形容道路周围环绕着河流或湖水,暗示地势的偏远和自然环境的荒凉。 - 路半斜:说明道路不是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增添了一种动态感。 - 墓园无主:指墓地中没有墓碑,表明这里可能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古墓群。 - 属官家:可能指的是管理这些坟墓或墓地的人或机构属于官府。 2. 我来正是梅开日,满目蓬蒿不见家。 - 正是梅开日
【注释】 清歌:指船中传来的歌,歌声清脆悦耳。一作“清商”。 渚(zhǔ):水边小洲。 沙雨:细碎的雨滴。 辞家:离开家乡。一说离别家乡。 断肠:《诗经·王风·黍离》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莫能依兮,去乡离家。”句。后以“断肠”比喻极度悲伤。 【赏析】 此诗写旅途中听到船夫唱歌的感受。首句“何处清歌短更长”,是说听不见声音,只觉到有歌声在耳边响
诗句:白葛为巾不裹头,兰亭会里最风流。 译文:用白葛布做的帽子却不用来包裹头部,在兰亭的集会中最为潇洒自如。年老后忘却了曾经喜欢的观鹅乐趣,只喜爱山人王羲之许远游的自由。 注释:1. 白葛为巾:用白葛布制成的头巾2. 不裹头:表示不在意世俗的束缚3. 兰亭会:即“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等人聚会的情景4. 风流:形容行为举止潇洒自如5. 观鹅:指观赏鹅的活动,是一种古代的文化娱乐6. 许远游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薜荔花开僧舍闲,佛香时列竹窗间。 - 薜荔花(又称爬山虎或常春藤):一种攀缘植物,常用于寺庙的装饰,寓意着佛教的宁静与和谐。 - 闲:这里形容僧人生活的平静与悠闲。 - 佛香时列竹窗间:指在僧人的房间内,佛堂里香烟缭绕,竹制的窗户透出阵阵清香。 2. 朝来小试南唐墨,写得溪南数叠山。 - 南唐墨:指用南唐的墨制作的作品,通常质量较高。 - 小试:尝试或施展技艺
【注释】晓发嘉兴:清晨出发到嘉兴。城乌啼散驿楼空:乌啼,即乌鸦的叫声,这里指天色已晚;散,消散,消逝;驿楼空,驿站里的楼阁空空如也,形容行人稀少。一舸苍茫曙色中:一叶孤舟在苍茫的大雾中,泛着微光。不是故人今夕共:不是今夜与故人同舟共渡。定应愁绝雨兼风:必定是因愁绪连绵而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晓发嘉兴时的感受。首联写景,写晓发前所见的景色。“城乌啼散驿楼空”是写晓发前所见
【注释】 斋:读书的地方。 黄卷:指书。 浑:全。 看:欣赏。 似:好像,仿佛。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读书人对时事的感触之作。诗人在斋居之中,清幽静谧,没有邻居打扰。窗外雨丝纷纷,春光渐老,可是自己依然埋头苦读。他虽然已经读到一半的黄卷,但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感触,仍然像老年人一样沉浸在书本中。诗的最后两句是说,自己虽然年青,却有如老年之人,这大概是因为自己心不专一吧。全诗以书为题,以景起兴
海会僧房 床头书卷绿牙签,病起名家手自拈。 气息未回禅诵少,犹能弹舌讲楞严。 注释: 海会寺和尚的房中,有一排绿色牙签的书页整齐排列。我因病而起,只能亲自拿起书来读。我的气息还未完全恢复,还不能像往常一样专心地读经念佛。但是,我还能用舌头轻轻弹动,讲解《楞严经》。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读书情景的诗。首句“床头书卷绿牙签”,形象地描绘了僧人房间中书卷的摆放情况,绿色牙签则显得更加生动
【注释】 题:写。 手画云山图:即《云山图》。 王生泰:名不详,诗中作者赠与友人王生泰。 阿母:母亲。青山:指隐居的处所。 鹿车:古时以鹿皮为饰的车。奉引:引导。 春去:春游结束。九琐:古代宫门两侧各九个门。 【译文】 积善桥东是旧宅,我独自随着母亲住在青山。 骑着鹿车随母亲出游,春天的景色常在云松九琐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画面
【注释】 林下:竹林之下。 笋:竹笋。 火力均时:火候恰到好处,味道已出。 起残烟:炊烟尚未散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笋的诗。诗人从春笋出土到烹食的过程入手,细致地描写了笋烧熟后的情景以及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乱堆黄叶就林边”,写春笋出土的情景。在初春时节,竹林里长出了嫩笋,而此时正值秋末冬初,正是落叶的季节。所以地上到处是黄色的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