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这首诗的大意是:平定回部,凯旋之歌。海不波涛,洗兵归来。挽河长流,歌声悠扬。谁数摩诃、兜勒之歌? 注释: 1. 射尽鲸鲵海不波:射尽鲸鲵,意为消灭了敌人,使海面平静如镜。 2. 洗兵真看挽银河:洗兵真看挽银河,意为洗净战争的痕迹,恢复和平的景象。 3. 笛中一曲平西雅:笛中一曲平西雅,意为在笛声中演奏着《平西雅》曲,表示对平定西域的颂扬。 4. 谁数《摩诃》《兜勒》:谁数《摩诃》《兜勒》
十一月初一日渡黄河 我今鼓枻既得涉,且呼舟子趋邗沟。 挑灯夜读河渠志,咄哉纸上谈戈矛。 译文: 今天我要乘船过黄河了,叫上船夫一起到邗沟去。 挑着灯笼在夜里读着《河渠志》,呵,那些纸上的兵法战策真让人头疼! 注释: 1. 鼓枻(yì):用桨击水,使船行进。 2. 渡河:泛指渡过河流。 3. 邗(hán)沟:古运河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 赏析:
平定回部凯歌 多少降羌逐马蹄,芙蓉阙下贡文犀。 萧关候吏如相问,家在条支更向西。 译文: 多少降羌骑马追击敌军,芙蓉阙下献上珍贵的文犀。萧关的官吏就像亲人一样询问,他们的家乡都在西边的条支。 注释: 1. 平定回部:平定叛乱的回部。回部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国家,位于今新疆地区。 2. 降羌:投降的羌族人民。羌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悠久,以勇猛善战著称。 3. 芙蓉阙(fú róng
【注释】 平定回部凯歌:指平定回纥叛乱的战争。回纥,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个部族。 六军:指朝廷的军队。唐制,天子亲征,所率军队称六师;后因以“六军”泛指天子的军队。 《凉州》:曲名。 摛王:《凉州词》中“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繁盛不可当”中的“西出”“六师”。 金闺:内宫的门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平定回部叛乱胜利后所作的凯旋颂歌。诗中描绘了战争的胜利和胜利后的喜悦场面。全诗四句
诗句释义: 1. 平定回部凯歌: 此诗描绘了平定回部的壮举,通过歌颂胜利的军乐来赞美军队的胜利。 2. 铙歌一路响寒云: 铙歌是古代的一种军歌,这里形容军歌声在行进中回荡,仿佛寒冷的云层也为之动容。 3. 猎猎风生万马群: 猎猎形容风声,万马群则形容战马众多,此处描绘出征时的雄壮景象。 4. 行到来时曾战地: 当部队到达目的地时,那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仍让人怀念和尊敬。 5. 降蕃犹认上将军:
平定回部凯歌 满耳秋风入短箫,黄榆叶落草萧萧。 西蕃已破无征战,只向高原试射雕。 注释: 秋风:指秋天的凉风。短箫:古代一种乐器名,这里指吹奏乐器的声音。黄榆叶:指黄榆树的叶子。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西蕃:指吐蕃(藏族)。吐蕃在唐时称为“西蕃”,这里是借指吐蕃。试射雕:意思是练习射箭技巧,准备射杀飞禽。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胜利喜悦的诗歌。首句“满耳秋风入短箫”描绘了秋风中传来的短箫声
【注释】 平定回部凯歌:即平定回纥,指唐军平定了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雕鹗飞扬大将旗,提兵两度上崦嵫:雕鹗,传说中鸟名,这里比喻将军;提兵,调兵遣将的意思;两度上崦嵫,指两次出征吐蕃(今甘肃、青海一带)。 回军却过龟兹垒,一笑当年李靖碑:回军,指唐军从吐蕃退回到长安。龟兹垒,指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当年李靖碑,指唐朝初年李靖平定龟兹后立的石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平定回纥叛乱之后所作的
注释:勒石在燕然山上,不要再去论说,看看我军已经走马定下了坚昆。垂杨绿到其摩寺,春天的美景足以度过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写于平定回部之役胜利之时。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胜利的喜悦之情。首句“勒石燕然莫更论”,以燕然山为象征,表明此次胜利已无可争议,无须再作讨论。第二句“且看走马定坚昆”,则直接点出此次胜利的原因——将军们率军奋勇作战,最终成功平定了坚昆。第三句“垂杨绿到其摩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内容大致梳理,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提示,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最后还要了解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相关知识。 译文:妖星坠落在地面上,像雷一样轰鸣,大风刮起,把阴云卷开万里无云。明月挂在天上,皎洁明净如水银。捷报飞驰,一日夜就传到轮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平定回部后所写的一首诗
【注释】 1. 平定回部凯歌:指平定回纥的战歌。 2. 故垒茫茫大夏城:故垒,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大夏是西域的一个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 3. 芦茄:即芦花,这里借指胡人吹奏的乐器。 4. 浮槎:古代传说有木筏漂浮于天河,乘木筏过天河的人叫“槎客”,也叫“槎公”,后泛指出使外国的人。 5. 曾是西来第一程:曾,曾经;西来,来自西方;第一程,第一站。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