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
黄花路 午过黄花路,桃源别有津。 秋山藏野坞,村犬吠行人。 抚字期良吏,驱驰戒武臣。 廑怀在闾里,三代此遗民。 译文: 中午路过黄花路,桃源县别有渡口。 秋天的山藏在山谷中,村里的狗叫声迎接行人。 期望官员能够尽责,告诫将领不要妄为。 百姓的忧虑只在乡村,古代是三代遗留下来的人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首句“午过黄花路
露 译文:清晨起床催促着马鞍,秋日的原野上晶莹的露水洒落。 凝望露珠更觉晶莹明亮,草儿渐渐由翠变黄。 湿了咽喉听着蟋蟀鸣叫,傍晚芬芳的蕙草香气袭人。 轻轻踏动马蹄之处,仿佛想象那冷气已凝结成霜。 注释: - 晓起催征辔:清晨起床后,催促马匹准备出发。 - 秋原:秋季的原野。 - 玉露瀼:晶莹的露水。 - 凝珠看更白:看着露珠,发现它们比先前更加晶莹透明。 - 著草:指草丛。 - 渐添黄
这首诗描述了雾气弥漫的景象,通过描绘雾气、阳光、色彩等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感慨。 第一句“雾密锁千林树,迷离暗晓光。” 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大雾弥漫在树林中的景象。雾气密布,仿佛把树木都锁住了一般,使得原本清晰的树木变得模糊不清。同时,大雾也使得光线变得迷离,无法照亮大地。 第二句“乍看平野白,却失远山苍。” 描述了诗人一开始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时,以为那里是白色的。但实际上
【注释】 秋日奉皇太后:秋天,皇帝侍奉皇太后。口外行围,在边塞进行狩猎。其五,诗的第五句。 行漏催寒夜,银檠虎帐悬。 行漏,计时器漏壶里的水从上滴下的声音,用来推算时间。银檠,指用银丝制成的灯台,悬挂在帐篷里。 霜笳(jiā),即芦笳,一种乐器,用芦管吹奏,声音凄厉。鸣塞上,发出悲鸣声在边塞。星斗,指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天边,指天空。 牧马闻呼聚,飞鸿列阵旋。 牧马,指放牧马匹。呼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等。“秋日奉皇太后口外行围 其六”是全诗的第一句,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奉侍皇太后在塞外巡视。“当秋鹰羽疾”,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秋鹰的羽毛已经长得很急了。“度塞马蹄轻”,意思是说越过边塞后,马儿跑得也轻快起来。“目极山川秀,诗含草木清”
注释: 避暑山庄行宫怀旧二首 其一 离宫对碧岑,峭石耸成林。壁有曾题字,庭馀独树阴。 帘帷秋日静,彝鼎篆烟沉。况是承恩地,能无忆旧心。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避暑山庄行宫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座行宫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感慨。 首句“离宫对碧岑”,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离宫与碧岑相望的画面。这里的“离宫”指的是避暑山庄行宫
秋日奉皇太后口外行围 其二注释:代是熙和候,秋当狝狩时。 释义:现在是熙和侯的时期,秋天应当进行狩猎。 风云森羽卫,物象拥旌旗。 皎日曈昽照,凉飔左右吹。 近光多父老,前导莫驱驰。 译文及赏析: 秋风飒爽,天空晴朗,云层密布,如同羽翼护卫着皇帝。各种自然景物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是一片旌旗在风中飘扬。太阳高悬,光芒四射,给人一种明亮清爽的感觉。微风习习,轻轻吹拂着大地
秋日奉皇太后口外行围 其一 【注释】 列塞:边疆。腾千骑,形容车马众多,队伍浩大。三秋:指秋季,秋天的第三个月。驾六飞:皇帝的车驾乘坐六匹马。祖制:祖宗定下的制度。问寝:问候安寝。奉慈闱:侍奉慈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皇帝在秋天出巡的诗。诗中描绘了皇帝出行时车马众多,队伍浩大;皇帝在秋天驾着六匹马的马车出行;询问母亲的安寝情况。诗人通过描绘皇帝出行的场面,表达了对皇帝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晴 云开山露翠,霜重树添黄。 北望塞千里,南飞雁一行。 马蹄归路疾,诗思客途长。 去去龙堆远,微吟兴渺茫。 译文: 晴朗的天气,白云散尽,露出青山的绿意; 寒霜降临,树枝上增添了一抹黄色。 向北远望,辽阔的边塞如一条长河; 向南飞翔的大雁,排成了一线队。 马蹄声中,我急于返回家乡; 而我的诗思在漫长的旅途中愈发深沉。 去往龙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微风中的吟咏,心中却满是茫然。 注释: - 晴
塞上秋 塞远朝逾冷,霜浓晓倍晴。 千山纷叶落,万籁怒秋声。 云净天容阔,秋澄眼界明。 御风怀列子,襟袖飒然清。 注释: 1. 塞远朝逾冷:塞外距离朝廷遥远,早晨更加寒冷。 2. 霜浓晓倍晴:霜气浓重,早上的阳光比往常更明媚。 3. 千山纷叶落:千山万岭的树叶纷纷落下。 4. 万籁怒秋声:万籁之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在秋天显得格外响亮。 5. 云净天容阔:天空中的云彩已经散去,显得开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