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安仁
【注释】太行山:指山西高原。撑空:高耸。云霞间:指云层与山峰交错,景色壮丽。巨鳌背负九州出: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巨鳌背着九个州。重重山上复有山:即“重重山外复重重山”,形容群山连绵,重重叠叠。松岭:指太行山中的松林岭。析城:古县名,在今河北邢台西。王屋:山名。硖石:山名。天井:山名。萧萧:风声。岩峦:山峦,山峰的统称。掩抱:遮蔽、围抱。佛刹:佛寺。衰翁:年老体衰的人。 【赏析】这首诗是游法轮院时所作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禅宗古寺少林寺的七言绝句。 诗句解析: 1. 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露烟霏。 - "岩壑深严" 指的是山岩深邃且险峻,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 "少林" 是少林寺的简称,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 "金碧" 形容寺庙的建筑富丽堂皇,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 - "露烟霏" 指寺庙中的香烟缭绕如雾。 2. 五峰屏簇禅庵小,万劫天开佛日辉。 - "五峰"
【注释】 少室道:少室山的道路。晓月沉:清晨的月亮落下了。千家城郭:千家的城廓。 残星:指天将亮时剩下的星星。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五乳峰下,是佛教禅宗的祖庭。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村夜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首句“少室峰头晓月沉”,点明时间和地点。晓月,即初升的月亮,这里用“晓”字,说明此时正是早晨。少室峰,即嵩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492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名篇佳作,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人物形象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时,要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介休山下两闲人”,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送别之人与行者的身份;“介休”是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这里借指山西境内。“两闲人”表明送行人是一位闲居在家的人。 “来访汾阳旧使君”
望少室 名山都不见真形,万仞盘盘入杳冥。 安得云间骑白鹤,下看三十六峰青。 注释与赏析: - 名山都不见真形:形容少室山的高峻和难以企及的宏伟。 - 万仞盘盘入杳冥:形容少室山之高峻,仿佛无尽无休地深入到虚无之中。 - 安得云间骑白鹤: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俯瞰群山之美的向往。 - 下看三十六峰青: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山峰连绵不绝,色彩分明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通过对少室山的描写
【注释】 蓬:植物名,即芦苇;茑:鸟名,一种攀缘树木的小鸟。 直:挺拔、直立。 不关若辈工攀附:与那些善于攀援的人无关。若辈:你们这些人。 【赏析】 “蓬在麻中应自直,茑生松下亦能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芦苇长在麻田里自然挺拔,鸟儿在松树之上也能展翅高飞。诗人通过芦苇和鸟儿这两种不同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肯定自然界中的物象各有各的生长习性,各有各的本领,不能以人的观念去强求它们
注释:在泰安寺的竹林里游玩 萧寺天教胜处安,峰峦腾掷水云闲。 在泰安寺的竹林里游玩 萧寺是泰山的一个著名景区,这里山势峻峭,风景优美,是泰山的胜地之一。 客来总说游山好,不道山僧却厌山。 游客们总是认为游览山水景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山里的和尚却对这种景象感到厌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安寺竹林的美丽景色和山僧的心境。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峰、流水、云雾等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注释:苍蝇钻到旧纸张上竟然不觉悟,蛾扑向明亮的灯笼甘愿牺牲生命。 这就像盲人骑着瞎马,不知道平坦的路上有坑一样。 赏析:诗人通过苍蝇、蛾子和盲人骑瞎马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那些愚昧无知、盲目跟风的人,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短视而陷入危险的境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这也警示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因小失大
【注释】善山院:寺院名。瓦炉:指僧人烹茶时所用之炉,用瓦制成。柏子:柏树的果实,古人认为可以明目,所以称柏子油。袅:烟气上升的样子。午梦:中午的梦境。一畅然:一次心情舒畅的样子。不悟:不明白。功名:功业和名声。负:辜负,背弃。终老:一生。荒山:荒凉的山野。饥走:饥饿而逃亡奔走。又三年:过了三年。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归隐后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名利看得淡薄,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
诗句 - 山色浓如滴:形容山的景色色彩浓厚,如同水滴般鲜明。 - 湖光平如席:描绘湖面平静如一张席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风月不相识:意指风和月似乎并不相识,无法相互理解和交流。 - 相逢便相得:表示当两者意外相遇时,它们之间就能建立起一种默契或理解。 译文 梦中的景象: 青山的颜色浓得像是滴落下的水滴,湖水的光泽平整如一张大桌子。 风和月亮彼此不认识,但是一旦相遇就变得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