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
【注释】 己卯:干支记年法,指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朔:农历每月初一。又梦食梅花:再次做梦见自己正在吃梅子。 雁宇高高兔国斜:高高的雁塔和斜的秦地月色。雁塔:在长安城东南,唐时建于慈恩寺西院内。后因避讳改为雁塔。兔国:即兔园。兔园:在长安城东,唐玄宗天宝年间置,是皇家园林名胜之一。 湿花飞露沁流霞:花瓣沾湿了露水,晶莹剔透如流动的霞光。 狂来清兴不可遏:我来到这美景中兴致勃发,情不自禁。
春日偶成五绝 其三 注释: - 郡县荒芜哭暮笳:郡县(郡县,古时指一郡所辖的地方)荒芜,意味着荒凉破败,哭声如暮笳(即古代的军号声)。 - 凭高望不见天涯:倚靠在高处眺望远方,却看不到尽头。 - 如今挥泪洒枯木:现在眼泪如同雨点般落下在枯萎的树干上。 - 南国春回生紫华:南方的春天又回来了,这里生长出了紫色的花。 译文: 郡县荒凉破败哭泣着黄昏时分的笳声,站在高楼上远眺却看不见天边的边际。
【注释】①晓来:拂晓,天刚亮的时候。②最高楼:指高楼。③秋:一年中秋季。④草木:指春天的植物。⑤腥(xīn):腥味。⑥腻(niè):油腻。⑦愁:忧愁。⑧生涩:不顺畅。⑨一天愁:整天为忧愁所困扰。 【赏析】此诗写春尽时登高感怀,表现了诗人在春尽时因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引起的内心愁绪。首句“晓来怕上最高楼”,表明诗人害怕在早晨去登高望远,因为春尽时节,大自然的景色已经变得萧瑟凄凉,令人感到惆怅
注释:百万胡儿入侵朝堂,奔赴南狩北逃,恨意绵绵。我不是中兴之主,一点英灵死去也不解恨。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的《春日偶成五绝·其五》的原文。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宏大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诗中表达了对胡人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释:听到茶歌就忍不住流泪,更兼风叶的响声飕飕。满地的残阳让人感到凄冷,新寒也加入愁苦。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景、表达诗人秋思的诗。首句“一听茶歌泪即流”写出了诗人在秋天听到茶歌时内心的凄凉和伤感;第二句“更兼风叶响飕飕”写出了秋天树叶随风飘舞的声音,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第三句“不堪满地馀残照,并与新寒合作愁”表达了诗人对残阳和新寒的不满与无奈。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
绝句十首 其九 西风满路奈愁何,昏鼓声中厌北歌。 菱藕市空灯火断,一城秋怨月明多。 注释 - 西风满路:秋风扫过,路上落叶纷飞。 - 奈愁何:面对如此景象,心中充满了忧愁。 - 昏鼓声中:夜已深,远处传来的鼓声也显得低沉模糊。 - 厌北歌:对于北方的歌曲感到厌倦。 - 菱藕市空:曾经热闹的市场如今空空如也。 - 灯火断:夜晚的灯火早已熄灭。 - 一城秋怨:全城中都弥漫着深深的秋日哀怨。 -
【注释】红潮:指江水涨满。玉船:指船只。假道:借路。青州:今山东青州市。 【译文】 江水初涨,船儿在水面上漂浮,仿佛要驶向远方的玉船。借道青州一水通,两岸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虽然离尘世很远,但并不担心日夜不春风。 赏析: 此诗为李白于天宝三年(744)春作,描写了江行所见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红潮初上玉船空”,开篇便描绘了一幅江行图:江水已涨,船儿随波漂流
注释:天地之间弥漫着血腥的味道,国家因此受到损害。所有的邦国都处于赤贫之中,人民饱受流离失所的痛苦 我曾多次和秋风对话,但说得越多,越是感到空虚,最后不禁泪湿衣襟。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他看到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疾首。然而,他却无法找到解决之道,只能通过与秋风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这种痛苦和无奈,最终化作泪水,湿润了他的衣襟
小春花 天地无情正北风,飞鸿哀咽乱云中。 此时纵使开千树,不及东皇一点红。 【注释】 1)小春花:指梅花,因为小春是农历正月,而腊月梅花盛开。 2)“天地”句:天地间没有情感,只有无情的北风吹动着。 3)“飞鸿”句:大雁悲啼,在乱云中飞翔。 4)东皇:即木星,古人称其为岁星、太岁、紫微垣、天蓬、天帝君、东君等。这里泛指太阳。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梅花。诗人以“天地无情”起笔
注释:在山塘的游船接上了荒城的边际,纵使有笙歌的声音也听不清。我深深回忆着国家安定的时候,人心和平、和顺是春天的声响。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山塘游船中的所见所感。首句“山塘游舫接荒城”,用“接”字形容游船与荒城的距离,既写出了游船与荒城之间的距离,又表达了诗人对荒城的感慨。第二句“纵有笙歌耳不清”,虽然听到笙歌的声音,但因为心绪不宁,所以听不清楚。这句诗既写出了笙歌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