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
赏析 《郊行即事四首其三》是宋代学者郑思肖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郊野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局不稳、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诗歌原文 痴立若忘归,欲言还又讷。 时危恐戄多,国破繁华歇。 黄叶辱吴山,绿芜欺魏阙。 两峰流水声,偷哭汉宫月。 诗句解析 1.
久雨后郊外独行 新秧遭水毁,岁事正关情。 日没虎狼出,城荒荆棘生。 清流不可污,古道竟谁行。 阔步独归去,茅檐月自明。 译文: 久雨之后,我独自在乡间漫步。新种的稻田被水淹没了,这让我想起了今年的农事。太阳落山时,狼和虎从黑暗中出现,城市荒芜,荆棘丛生。清澈的溪流不能受到污染,古老的道路竟然没有人行走。我大步向前,独自离去。在茅舍的门口,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我。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每个选项,最后准确判断正误。此题中需注意“谁谓匪人贱,犹怀事贼羞。”一句中的“贼”是指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唐朝统治者。“挺身持大义,正语叱狂酋。”这句意思是说:“我挺身而出,坚持正义,正言厉色地叱责那狂妄的头子们。”“名在春逾艳,骨香花不愁。”这句意思是“虽然名声在春天更艳丽了
注释: 壮志豪情难以长久的保持,藏书阁中暂时被冷落。 道路艰难人相互残害,时局危难笔锋不尖锐。 在忧愁悲伤之中消磨生命,在欢笑放纵之中长出胡须。 清奇古怪常常是这样,随俗之人会嫌厌它。 赏析: 首句“壮怀宁久淹”是说有远大抱负的人,胸怀壮志,却长时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不平。 第二句“藏六暂穷櫩”是说尽管诗人怀抱壮志,却暂时被搁置不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
【注释】 1.五砺:指磨砺,比喻磨练。 2.宋鼎:指北宋。 3.元酋:指元朝的统治者。 4.九州:指中国。 5.舌在身:意谓心志坚定如铁。 6.湖海:指四海。 7.谁可与斯盟:意谓有谁可以和你结为同盟呢。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末年,诗人目睹国土沦陷、民族危亡,忧愤交加。诗中“宋鼎终难问”一句暗含作者对宋朝灭亡的哀叹;“元酋莫死争”一句则表达了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一砺 愈久愈不变,一忱生死俱。 独行天与语,枯坐石为徒。 血污衣冠国,冤浮盗贼区。 何当洗兵马,终古统炎图。 译文: 岁月漫长却始终坚定如初,忠诚之心至死不渝。 独自行走于天地间,感受风霜雨雪;静坐石头之上,与自然为伴。 国家遭受战乱之苦,无辜之人遭受冤屈;如同盗贼横行的黑暗之地。 何时才能洗雪这些耻辱,让江山一统,永续繁荣? 注释: - 一砺:指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表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赏析句子的含意,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 本题中,“一日凄怆事,此恨极难裁。骨纵已成土,心终不肯灰。”意思是:一天凄怆的事,这恨是难以裁断的。即使骨骼已经化为尘土,但心中的情志仍然不会泯灭。译文为:一天凄怆的事,这恨是难以裁断的。即使骨骼已经化为尘土,但心中的情志仍然不会泯灭。
【注释】 1. 屡问北来者:多次询问从北方来的使者。 2. 相传尽不同:传说都不尽相同。 3. 三宫:指代宫中的三个地方,即东宫、南宫和西宫。 4. 万姓:百姓。 5. 春草活腥绿:春天里,草木复苏,散发出腥气。 6. 雨花啼惨红:雨水滋润着花儿,使得它们啼哭得十分凄惨。 7. 人世至微物:人间最微小的事物。 8. 天公:上天,天老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无题五首》中的一首
【注释】 “自古无兹难”,意为: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艰难的事。 “我朝今遇之”,意为:当今皇上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小臣惭逆土”,意为:我这个小臣,惭愧于逆贼的领土。 “大事决成期”,意为:国家大事决定在何时? “劫坏六龙死”,意为:灾难破坏着国家的六根柱子,导致死亡。 “天荒万象悲”,意为:天地间一片荒芜,万物都在悲伤中。 “时哉弗可失”,意为:此时不可失去,要奋发有为。 【赏析】
【注释】 昔:过去。 先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当阳四十年: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有四十年时间。 文明:指汉朝的文明。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 一自:自从。 胡:匈奴。 兵:指战争。 俄:不久。 今:现在。 人道乱:指社会动荡不宁。 遁:逃散。 【赏析】 此诗是杜甫对唐肃宗时期战乱和贤者流亡的感慨。诗人回忆了先帝(即汉高祖)在位时,国家繁荣昌盛;然而自胡人入侵后,国家陷入动乱之中,许多贤才被迫隐居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