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
注释:青云坊下路,万里此分襟。 等待有传书的鸿雁,相约在上林苑。 赏析: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分襟”二字来表现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青云坊下路,万里此分襟。”写送别的地点和双方的心情。“分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表示分手时要互相拥抱道别,这里用以表明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青云坊下路”,即指长安城西的长安街。“万里”,言离京之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相期弋上林”,即“期于弋上林”
【注释】 漫漫:形容春风和煦。“舜韶”,指舜时的音乐,相传是尧帝让乐官夔创作的。《尚书·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以舜时音乐比喻春天的乐曲。绿杨舒叶:绿杨枝上的叶子舒展开来。乱莺调:乱飞的黄莺声调和谐。君王:指唐玄宗李隆基。不肯娱声色:指不沉溺于声色之中。何用:何须。辛勤学舞腰:何必苦苦地学习舞蹈。 【赏析】 《河边绿柳》共二首,这是第二首。全诗写春风吹拂下河边的杨柳
【注释】: 惊觉:忽然被惊醒。蘧蘧:形容人睡得迷迷糊糊,刚醒来的样子。 频频:一次又一次地。恰恰:指莺歌,声调和谐悦耳。啼:啼叫。 只疑:怀疑。窗纸外:窗外。 却在:实际上就在。柳阴西:即“柳荫西”,指柳树林的西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春夜闻莺的佳作,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首句写诗人在梦中听到莺鸟的叫声,猛然惊醒;次句以“频”字点明这种梦境经常发生
【注释】 河边绿柳 其一:此诗为作者于开元十四年(726)在东都洛阳时所作。 御柳青青近绿池,迎春濯秀不违时。 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无私亦共知。 译文 河边的垂柳郁郁苍苍,近在绿水边上,它迎接春天到来,洗去枝叶上冬天积的尘埃,不违背时令。 皇帝的恩泽普天之下与大地一样生长,滋润着万物,使它们欣欣向荣。 雨露对万物都是无私的,它滋润万物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赏析
【注】:平胡兀亮阿:指平定了叛乱的大将兀良合阿。 【赏析】:这首诗是元朝诗人张养浩的《退朝即事》组诗中的第四首。此诗描写的是大将兀良合阿率领大军,挥师南下,平息边患的情景。全诗语言简洁明快,风格雄浑豪迈。 “大将平胡兀亮阿,旌旗云拥照山河。”意思是说,英勇的大将兀良合阿率军北渡大漠,平定了叛乱的胡人。他指挥军队如云,旗帜飘扬,照耀着江山大地。 “明朝借我双雄凤,直上青天听凯歌。”意思是说
释义: 皇帝勤勉政事,日理万机;每因退朝之后,便向臣下询问。他亲自挥笔书写蝇头小字的诏书,而常是宫官来报时。 译文: 圣明的君主恭敬勤奋,每日都要处理许多政务;每次退朝之后,都向臣下询问。他亲自挥动笔墨,书写蝇头小字的诏书,而常常是宫官来报告时间。 注释: 1. 退朝:指官员退朝后返回府第休息或议事。 2. 即事:即兴之作,随手写下。 3. 圣主:圣明的君王。 4. 恭勤:恭敬勤奋。 5. 万几
注释: 竹:这里的“竹”是借指竹子或者竹子的意象,因为竹子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高洁的品质。 译文: 春天的雨就像蛟龙一样变化,虽然这样,但苔藓仍然可以侵蚀竹根。 那些高大而孤独的竹子,它们空洞的地方原本就没有心。 赏析: 此诗以竹为题材,通过对春雨和苔藓对竹子的影响进行描绘,表达了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春雨蛟龙变"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如蛟龙般翻江倒海,给竹子带来生机
【题胡马图】 破衲自风沙,兼天压雪花。 草间狐兔尽,归去帝王家。 注释: 破衲:破旧的布衣。 风沙:指战争的硝烟。 兼天:覆盖整个天空。 雪花:比喻战火纷飞。 草间:草丛之间。 尽:全部消失。 帝王家:指皇宫、朝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胡马归来后的荒凉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胡马归来后的场景,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注释:秋日的果实正挂满枝头,低垂着好像有所思念。朝阳中鸣凤展翅飞翔,飞向了上林苑的树木。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题棠雀图”为题,描绘的是一只栖息在树上的棠雀,它看着自己秋天收获的果实,似乎有些伤感。诗中通过对棠雀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时光的感慨
注释:㭨子,即荔枝。南来百粤中,黄藤纯束赤筠笼。恩颁内阁分携去,犹有大官黄纸封。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退朝时所见的荔枝。首句写荔枝从南方百粤之地运来,第二句写荔枝用黄色的藤蔓捆绑成筐。第三四句写朝廷对荔枝的恩赐,但荔枝被送到了内阁大臣手中,而自己却无权享用。最后一句是说朝廷虽然赏赐了许多荔枝,但是大官们依然用黄色的纸封好带走了。整首诗通过描写荔枝的产地、运输和赏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