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
【注释】 解氏世系歌:这是一首关于解氏家族的赞诗。 辰峰典教:指孔子,因为孔子曾在辰峰讲学。 德拟平园:意即孔子的道德和教育思想可以与春秋时期的贤人比肩。 竹梧死节:意喻解氏家族中有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有节操的人。 光于信史:意喻解氏家族中有像信史一般光辉的历史。 二妙同升:指解氏家族中有两位才子(指解缙和胡俨)同时考中进士。 人谓有子:意喻解氏家族中有如子女般孝顺的人。 家君寿考
译文: 风落下的梅花,中秋节却没有月亮。 嫦娥的面,今夜是圆的。 放下云帘,不让我看见。 今晚就倚着栏杆不想睡觉。 看谁能够路过、观赏广寒宫殿。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的诗作。诗人以风落梅花和月缺为景,以嫦娥不让人见面为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采石吊李太白》。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吾闻学士真风流,豪气直与元气侔。 译文:我听说那位学士真是风流倜傥,他的豪气直追天上的元气。 注释:风流指风度、气质非凡,此处形容李太白的才华横溢。 2. 金銮殿上拜天子,叱呼宠幸如苍头。 译文:在金銮殿上跪拜天子,声震四座,如同奴仆般卑躬屈膝。 注释:“金銮殿”指的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苍头”原指地位低微的仆人
《春雨杂述·书学详说》 诗云:“书肇于庖牺,笔墨纸研,皆世古用,后世异其制尔。《书》称作会,纪于太常,非可以力削为。而《诗》称彤管,知非始于蒙恬也。”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书的制作起源很早,早在庖牺时代就有了文字和书写的工具。后来的文字、书法和印刷术逐渐发展起来,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并没有改变。《尚书》被称为“会”,记录在国家档案馆中,不能通过暴力手段来改变它的结构
诗句: -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 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 - 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 - 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 - 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箒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陷。 译文: 学习书法的方法,不是口头传授
《春雨杂述·书学传授》是明代文学家解缙所创作的一篇书法论著,其中详细地记录了从蔡邕直至明初的书学传承谱系。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强调了师法传统的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是具体分析: 1. 书法传承的重要性 - 历史源流与技艺传承: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不仅仅是文字的复制,更是一种技艺和文化的传递。 - 历代名家的影响:从蔡邕到明初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 ①“评书”是元代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以讲说史事为主,兼及人物、轶闻、典故等。 ②“自羲、献而下”指的是:从王羲之、王献之以后,历代都有书法大师,但他们都没有能够完全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学传统。 ③“智永能寤寐家法”中的“寤寐”,指日夜思念,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境界十分专注。 ④“书学中兴”中的“中兴”,意谓复兴。这里指的是书学的复兴。 ⑤“苏
春雨杂述·书学详说 且其遗迹偶然之作,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益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惟日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乃自然。言虽近易,实为要旨。先仪骨体,后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肤,侧锋内外之际;其力其筋,毫发生成之妙。丝来线去,脉络分明。描搨为先,傍摹次之。双钩映拟,功不可阙。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
春雨杂述·书学传授 解读宋代书法传承与创新之路 1. 解缙简介 - 字介之,号醉翁、华盖山樵 - 生于临川,游建康后卒于姑苏 2. 宋范生平 - 字仲温,一字克温,吴郡人 - 卒于凤翔府同知 3. 宋璲字仲珩 - 金华人,太史潜溪公仲子 - 仕止中书舍人,卒于洪武辛酉 4. 俞和介绍 - 字子中,号紫芝山憔 - 桐江人,寓居钱塘 5. 杜环事迹 - 庐陵人,官水部员外郎 - 卒于洪武戊辰 6.
诗句: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 译文:学习书法时,应注重笔法的稳定和节奏的顿挫,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笔墨的变化与牵制,这两种技巧缺一不可。如果只专注于其中的某一方面,那么这种书法作品就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例如,像颜真卿那样沉稳内敛,其作品自然值得称赞;怀素的书法则灵动飘逸,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如今的年轻人却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如怀素的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