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蒙正
【译文】 船帆千里,快如乘风破浪。百粤三韩的路途被打通了。 岛上的树影隐没在霞中,春天显得绰约多姿。梅花吹落雨中,早晨的天空朦朦胧胧。 水环绕着鳌极(山名,在今江苏太仓县南),坤维(地支名称)碧绿;云捧托着蓬莱山,日色红艳。 我立志要像伊吾(地名,在今新疆哈密市境内)那样鸣剑高歌。如今中兴大业等待汉家贤人。 【注释】 1. 次韵:即和诗。余太常:即宋濂,明初文学家。观国招抚江南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初秋 - 描述季节的开始。 2. 落日关河笛一声 - 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色,关河指代边境或关口,笛声在落日的背景下响起。 3. 感时怀抱若为平 - 感叹时光流逝带来的感慨和内心的不平。 4. 燕台已朽千金骨 - 比喻过去繁华的宫殿现在已成废墟,而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他们的骨头已经腐朽。 5. 秦塞虚防万里城 - 指出边塞虽然看似坚固,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阻挡外敌的进攻。
诗句解读: 1. “次韵余太常观国招抚江南航海至新会八首” - 这是一首诗,作者以“次韵”的方式回应了另一位诗人的作品。"余太常"指的是余姚(今属浙江)人余同(字太常),他在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官员和文学家。这首诗是他在担任国招抚江南的职务时所作。"航海"指的是他乘坐船只从陆地出发,前往南方沿海的新会。 2. “三殿传宣敕使来” - 这里描述的是皇帝的命令或者指示通过三殿传达给敕使的情景
绣斧承恩霄汉间,节旌南去几时还。 译文:我手持绣花斧,在天宫里承蒙皇帝恩赐,如今要离开这里回南方去了。 注释:绣斧:绣花斧,一种象征皇权的兵器。霄汉:指天空。几时还:何时能回来。 苍茫析木津头路,缥缈云鳌海上山。 译文:我在苍茫的析木津头路上徘徊,遥望那缥缈如云的海上山峦。 注释:苍茫:形容道路或景色广阔、迷蒙。析木津: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缥缈:形容物体轻盈飘渺,隐隐约约。云鳌
以下是对罗蒙正的诗歌《次韵余太常观国招抚江南航海至新会八首》逐句的翻译、赏析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诗句翻译: 日月行天豁翳昏,茫茫元气载重坤。 日月运行,天空明亮,然而天地之大却充满混沌之气。 北庭淑气仍燕赵,南国遗风尚越吴。 北庭之地依然保持着优雅的气质,南方则保留着吴国遗留下来的文化风情。 弭节晓云三岛近,濯缨秋水一尘无。 在早晨的云彩中停下船桨,靠近三座小岛;在清澈的秋水中洗涤冠帽
次韵余太常观国招抚江南航海至新会八首 注释: 鸿蒙气接泬㵳天,夷獠争迎汉使船。 - 鸿蒙气接:形容天地间弥漫着浩瀚的宇宙之气。 - 泬㵳天:指晴朗的天空。 - 夷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的称呼。 - 争迎:极力迎接。 - 汉使船:汉朝的使者或使团乘坐的船只。 - 玉署:此处可能是指朝廷中的官职,如“玉署词华”可能指的是才华出众。 - 卢前: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人的名号
【注释】 圭峰:山名。在江西上饶市西南。苏长公:苏轼的别号。苏轼曾游此山,作《登圭峰》诗,有“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之句。后人多以指代庐山,因苏轼与李白同乡,故亦称白鹿洞为东坡、白鹿原。 厌薄游:厌弃尘世的浮华生活。 象外:佛家语,指超出形象之外的境界。这里是超然物外的意境。 石枕:即石头枕头,这里借指石床。卧石:躺在石床上。和云:与云相依相随。 岩畔:山崖旁侧。山茶:山茶花
【诗句释义】 独秀峰前鬼磷青,战尘未洗血痕腥。城扉寒掩平川日,烽火明连远戍星。汀雁失群秋漠漠,树乌无梦夜冥冥。莲花柏树多材俊,早晚山林见太平。 【译文】 独秀峰前的鬼气显得特别幽暗,战场上的血迹尚未洗净。城墙紧闭,遮蔽了平原上的日子,烽火与远处戍守的星星相连。孤雁失去同伴,秋色显得更加苍茫;树上乌鸦没有做梦,夜晚显得更深更黑。莲花、柏树都是多才多艺的材料,期待着早些恢复和平安宁。 【注释】
寄谢何东道 故人违我久,千里慰相思。 尊酒成山瓮,笼鹅到墨池。 青山荒草径,暮雨落花时。 赖有春洲雁,南来可寄诗。 【注释】: 1. 何东道:作者的友人。 2. 故人:旧日的朋友。 3. 违我久:很久不见面了。 4. 千里:形容距离远。 5. 尊酒:指美酒,泛指好酒。 6. 山瓮(yōng):大坛子。 7. 笼鹅:用笼子养着的鹅。 8. 墨池:写字的砚台或水盆。 9. 青山:绿色的山。 10.
寄黄尚书 尚书昔日弦歌地,芳草萋萋满讼庭。 上界仙题丹桂籍,南州人诵瑞兰铭。 黄云覆垄秋尝稻,铁键长歌夜不扃。 离乱如今那可说,荒郊过雨髑髅腥。 注释: 1. 尚书昔日弦歌地:尚书曾经是弹奏琴歌的地方。 2. 芳草萋萋满讼庭:茂盛的草地覆盖了法庭。 3. 上界仙题丹桂籍:指在神仙界的丹桂树下记录了你的功绩。 4. 南州人诵瑞兰铭:南方的人在诵读着赞美你的美好言辞。 5. 黄云覆垄秋尝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