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二十四节气·清明》 清明节,又被称作“踏青节”、“行清节”或“三月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通过祭祖、扫墓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在《国语》、《淮南子》等古代文献中,均有关于清明的记载,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点,更是一个深具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之际,自然界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此时,桐树开始绽放着洁白如雪的花朵
诗句: 夏至之时,半夏生长。 夏至之末,半夏成熟。 夏至之时,半夏初生。 夏至之末,半夏成长。 译文: 在夏至的时候,半夏开始生长;到了夏至的末尾,半夏渐渐成熟。 注释: -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半夏:一种植物,学名为Pinellia ternata,属于唇形科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诗句原文: 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 译文: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表示春天的中间。“分”在这里意味着一半,也就是说,春季的持续时间约为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之为“分”。秋天的情况与此相似。而夏天和冬天不特别提到“分”,可能是因为天地之间有两个主要的气候因素。 注释: 1. “春分”指的是春季的中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 虹始见。 虹,虹霓也,诗所谓螮蝀,俗读去声也。 注疏曰: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剑视之则晕为虹。朱子曰:日与雨交,倏然成质,阴阳不当交而交者,天地淫气也。虹为雄,色赤白,蜺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从虫。《说文》曰:似螮蝀状。诸书又云:尝见虹入溪饮水,其首如驴。恐天地闲亦有此种物也,但虹气似之借名也。 【注释】 1. 月令七十二候
雨水 - 诗句解读:雨【去声】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 译文:“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植物生长的开始。雨水之后是惊蛰,惊蛰之后是春分,春分之后再到清明,最后是谷雨。 - 关键词注释:雨水 雨水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作为春季的第二个节气,紧跟立春的脚步翩然而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序 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后魏载之于历,欲民皆知,以验气序。然其禽兽草木,多出北方,盖以汉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师宿儒,亦难尽识。况陈澔之注,多为谬说,而康成、颖达,亦有讹处。予因是广取诸家之解,并《说文》《埤雅》等书,而又询之农牧,似得所归。然后并将二十四气什之于槀,以俟博识者鉴焉。 【注释】 1. 吕不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春 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和个人志向的抒发。以下是逐句翻译和赏析: 第一部分:“怀黄县丞” - 诗句解释:诗的第一句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怀黄县丞。这是一个官职名称,暗示着作者在官场中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 关键词注释:怀黄县丞:一种古代官职,负责一县的行政事务。 第二部分:“十日不共床头语” - 诗句解释: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在政治环境中的孤独与压抑
这首诗是《渡江云·和揭浩斋送春韵》的诗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名园花正好,娇红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釭霜。 注释:在美丽的花园中鲜花盛开,颜色娇艳欲滴,各种姿态都在为春天化妆。她的笑纹似乎增添了酒窝的痕迹,脸颊像凝固的脂膏一样白皙。她与谁一起试穿灯笼下的霜呢? 赏析: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生动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花儿、女子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注释】 四垂:指天,天空。云晻暧(ānyàn):阴暗不明。溟蒙:雾气弥漫。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特多样。海蜃(shèn):即蜃楼,海边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把远处的景物映射在半空中。眩:迷惑、迷乱。九万里:极言距离之远。培风:培养风力,此处比喻培育人才。静夜:寂静的夜晚。欻(xū),忽然。皎月:明亮的月光。丽天中:美丽地挂在天际。 问今年,年几许?几许:多少,有多少。童蒙:幼稚无知。憨痴:天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