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诗句逐句释义与译文 深入探讨节气文化和自然现象 1. 凉风至 - 立秋时节来临,自然界开始出现显著变化。 - 凉风的到来预示着温度的下降,为秋天的凉爽做好准备。 2. 白露降 - 雨水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白露随之降临。 - 此时尚未完全凝霜,空气中仍带着湿润感。 3. 寒蝉鸣 - 随着温度的下降,蝉开始减少鸣声。 - 这是自然界对秋季到来的一种适应。 4. 元鸟归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此时期,春雷萌动,唤醒冬眠的昆虫,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开始。 惊蛰时节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桃花、仓庚(即黄鹂)等植物开始绽放,生机盎然的春意渐浓。这个时期也是农民开始农作的重要时节。 “一侯桃始华”:表示惊蛰开始的时候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期。在夏至期间,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均会发生一系列有趣的变化,其中“鹿角解”和“蜩始鸣”就是两个典型现象,它们分别体现了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和物候学的重要标志。 夏至节气解析: 1. 鹿角解: - 鹿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阳刚与力量的象征。 - 夏至之时,阳气达到鼎盛,而鹿角生长于阳位,此时随着阳气的增长,鹿角自然会开始脱落
译文: 七月中,天气转凉,暑气结束。鹰开始捕食,这是义禽的行为,秋令属于五行中的金元素,金属性质为肃杀收敛,鹰感应到这种气息才开始捕杀其他鸟,但必须先祭奠这些鸟,就像人们饮食前会祭奠祖先一样。不攻击有孕的鸟类,所以称为义。秋天到来,大地开始进入凉爽的季节。谷物成熟,可以收割。禾是谷类和草本植物的总称,包括稻、高粱、茭白等。成熟的谷物被称为“登”。 注释: 1.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作者、创作背景、诗词中的重点词语等要素,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结合题目要求作答。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鸿雁、元鸟、群鸟的习性特征,表现了秋天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白露”:这是《礼记.月令》中对白露节的描述。“白露”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霜降,是九月份中。此时气候肃然,露水凝结成霜了。《周语》说:驷马见到就落下了霜。 豺祭兽【《月令》作豺乃祭兽戮禽】。祭祀动物以表达对上天的尊敬,这是报本的行为。在地面上铺开祭物进行祭祀,这是秋天金的意味。 草木黄落。颜色变黄,纷纷飘落。 蛰虫咸俯【淮南子作俯】。都是垂头丧气的。这时寒气肃凛,虫子都垂着头不吃食物了
小满诗词赏析: 1. 诗句原文与译文对照: - 诗句原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中的诗句“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描述了小满时节,万物开始逐渐丰满。 - 译文: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60度,万物达到这个节气都开始慢慢饱满。 - 关键词解读: - “物至”指的是事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程度; - “此小得盈满”则描绘了事物虽然还未大满,但已经接近饱和状态。 2
诗句: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译文: 大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小暑是农历六月之前。 注释: 1. "大暑"和"小暑"是中国农历中的两个二十四节气,分别表示炎热程度逐渐增加和减弱的过程。 2. "解见"指的是对前面内容的简要说明或补充。 诗句: 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 译文: 腐烂的草堆可以变成萤火虫。萤火虫有各种别名,如丹良、丹鸟、夜光和宵烛等。 注释: 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是元代文人吴澄撰写的一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籍。立夏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开始长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诗句解读: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夏”中的“立字解见春”,这里的“立”指的是建立、开始的意思,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立夏则是春季的继续,万物在此时节进入成长阶段。 - “夏,假也”,意味着夏天是季节的过渡期
```python translated_poetry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谷雨 谷雨【去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说文》云雨本去声,今风雨之雨在上声,雨下之雨在去声也。 萍始生。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历解》曰:萍阳物,静以承阳也。 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