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大雪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在这个时期,天气更加寒冷,降雪的可能性也更大了。以下是大雪的详细解析: 1. 鹖鴠不鸣:古人认为鹖鴠是一种勇敢的象征,它的鸣叫象征着勇士的精神。但在大雪时节,鹖鴠不再鸣叫,可能是因为感受到了天地间的阴气极盛,无法发声。 2. 虎始交:在大雪时节,老虎感到阳气萌动,开始寻找伴侣以求繁衍后代。 3. 荔挺出:荔挺是一种马兰草
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
诗句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雁北乡【去声】。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雉雊【音姤】。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译文 小寒是农历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小寒时期,天气还比较寒冷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芒种 诗词原文 芒种【上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鵙【音局】始鸣。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
秋分诗句及翻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 原文: 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雷始收声。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蛰虫坏户。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译文: 秋分是八月份的中间。解释可以参照春分。雷声开始停止发出声音。鲍氏说
诗句输出: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 译文输出: 鸿雁开始南迁,小鸟进入大水变成蛤蜊。 关键词注释: - 鸿雁来宾: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天会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来宾指的是鸿雁的到来,表示季节的变化。古人观察到鸿雁的迁徙行为,将其视为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的“来宾”一词,原义应为“来临”,而不是“客人”。鸿雁先到的人为宾,后到的人为客,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理解。 - 雀入大水为蛤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 -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中,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期。 -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意指到了这个时期,所有的储藏都被用尽,阳气开始积聚,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 2. 蚯蚓结 - “蚯蚓结”,描述的是冬季六阴寒极之时,蚯蚓相互缠绕在一起如同绳子一样。 - “说见鹿角解下”,这里没有明确的注解,可能意味着冬天结束时,动物的休眠状态结束,开始活动。
月令(节令名,即古代的节气)七十二候集解 · 大寒 冬至后的第三个节气就是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大寒 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农历十二月中出现。解释详见前文。 鸡乳。育也,马氏曰:鸡木畜,丽于阳而有形,故乳在立春节也。 鸡开始产蛋了。养育之意,根据马氏的解释,鸡是木制的鸟畜,美丽地栖息在阳光之下并具有实体形态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译文:小雪是农历十月的节气,雨下之后受到寒气的影响而凝结成雪花。"小者"是指还未达到大雪的程度,是形容词的用法。 虹藏不见。《礼记注》曰: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质,而曰藏,亦言其气之下伏耳。 译文:彩虹消失不见是因为在《礼记注》中描述,彩虹是阳光和雨水交汇形成的,此时天气中的阴、阳之气已经非常分明了
诗句“小暑六月节”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 诗·小暑六月节》,其译文如下: 这首诗描述了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小暑的来临,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个季节中的活动状态。诗中通过描绘天气的变化、动物的行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提到了温风至,即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这种描述体现了小暑时节的特点,即气候逐渐变热。接着,诗中提到了一众生物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