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
诗句: 为选东湖胜,相携上野航。 译文: 为了选择东湖的美丽景色,我们手拉手一同登上了野船。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作者与同僚朋友们一起游览东湖的美好景象。首句“为选东湖胜”直接点明了游览的目的,即为了欣赏东湖的美丽景色。第二句“相携上野航”,则描绘了他们共同乘坐小船在湖上游览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惜
这首诗是作者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酷暑难耐的时候,模仿唐代诗人白居易《效陶潜体》中的四首诗,以表达他对夏日消暑的向往和无奈。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何处堪消暑? - "堪":能够,可以 - "消暑":消解炎热之意 - "何处":哪里 - "堪":可以、值得 2. 暑消幽洞边。 - "幽洞":深邃、寂静的地方 - "幽":幽深的
注释: 何处堪消暑,暑消僧阁边。 松风洒翠壁,鸟影度湖天。 蔬食安清俭,棕鞋学静便。 南屏让师在,怀我定殷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广陵苦热中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无奈和对清凉之地的渴望。诗人以僧人为题材,描绘了夏日僧阁的景象,展现了夏日僧阁的独特韵味。诗人通过对夏日僧阁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清凉之地的向往和对炎热天气的无奈。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夏日僧阁的氛围
注释:何处能消暑,夏天过去了,暑气消散了。 竹中洒下清凉的白雨,涧底泻出清冽的青天。 淅淅沥沥的雨水侵入肌肤,泠泠淙淙的溪流沁入耳际。 韬光寺桥畔,回忆这里已是空灵自在。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色和感受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夏日的清新、宁静和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句“何处能消暑”表达了夏日高温让人难以忍受的心情,而“暑消泉响边”则描绘了夏日炎热过后,清凉的泉水潺潺作响的景象
【注释】 广陵:即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一带。苦热:指夏季酷热难耐。何处堪消暑:意谓哪里可以消解这炎热。四首:这里指杜甫所写的《夏日叹》。香山体:指白居易的诗风,以闲适、清新见长。褦襶:指人或物肥硕肥大的样子。拖挲:指人或动物在树上爬行的样子。性所便:指人的自然习性。法华:佛教经典名。西去路:佛教经文中常说“西方有佛”,所以把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称为“西去路”。山翠正苍然:形容山峰青翠欲滴,色彩鲜明。
【注释】 ①送春:指诗人在湖上送舒云亭明府还京,也是送别春天。 ②湖上:指太湖上的景色。 ③蘋花: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④吴云影:指长江一带的云气。 ⑤燕:指燕子。 【赏析】 此诗为作者送别友人舒云亭明府归京而作,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心情;颔联写诗人想折蘋花赠友人,又因别离而生思念之情;颈联用“后期如此”和“前事只经年”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和祝福;尾韵写诗人望着吴云远去直到远方的燕山
``` 兹辰风日美,闲客此闲行。 竹暗青藏磴,江春绿抱城。 唐钟随火去,宋牒与苔平。 鹤背茅君下,应悲世几更。 --- 赏析: 《七宝山三茅观同人春望》是南宋时期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游览七宝山三茅观时所见美景和所感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兹辰风日美”,首句即点明了时间背景和自然气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秋日嶰谷半槎饯予平山堂分韵 何限凭阑意,披襟已飒然。 天清隋苑树,秋荡海门烟。 旅望无干里,留题有卅年。 离心逐凉叶,并堕远峰前。 注释: 1. 何限凭阑意,披襟已飒然:我有多少登高赏景的愿望,披开衣襟却感到寒冷。 2. 天清隋苑树,秋荡海门烟:天空晴朗,隋炀帝的花园里的树木清晰可见,秋天的海门烟雾弥漫。 3. 旅望无干里,留题有卅年:旅行中望着遥远的地平线,留下三十年的记忆。 4.
【注释】 召伯埭:在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 别:离别,指从家乡出来。 古埭:即古运河上的码头。遗事:留下的故事或旧事。 垂杨:杨柳。远思:远地思念故乡之情。 鸣钲:古代一种乐器。估客:商人。舫:船。 吹笛:吹奏笛子。女郎祠:供奉着美女的庙宇。 湖天阔:水天辽阔无边。 风蒲:随风飘扬的水草。鷾鸸:大雁。 【赏析】 《召伯埭》是一首纪行诗。全诗写诗人离开江南,乘舟北行
南屏山房访让山上人 经过一年的时间,阻碍我深入山林探寻;为了找到通向高松的路径,我翻越重重峰峦。 湖光浮动于天际的弯曲之处,云影掠过另一座山峰。 禅修过后,仍感到寒冷,话语聊起,已近中午时分。 自笑自己为瘦弱之人,但偏宜吃竹笋和蕨菜。 译文: 经过了一年的时间,我无法深入山林探寻;为了寻找通往高松的道路,我翻越重重峰峦。 湖光在天空中弯曲漂浮,云雾掠过另一座山峰。 禅修过后,仍然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