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
诗句解读 1. “我不异人,人心自异。” - 关键词: "不"、"异" - 注释: 这里表达了一种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与他人并无本质区别。 -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自我认知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 2. “人有亲疏,我无彼此。” - 关键词: "有"、"亲疏"、"无"、"彼此" - 注释: 指出人类之间存在情感上的亲近或疏远,而诗人则主张这种情感上的差异是不必要的。 -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诗句,理解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最后进行总结概括。 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三界: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大类。唯心,指只有心才是真理所在。妙理,微妙的理。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无”表示否定,“是”表示肯定,“我”是指自己,“己”是指自身,意谓一切事物都不是我的,也不是不属于我的
【注释】: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赏析】: 这首词是禅宗的修心观心法门之作,以佛学为背景,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禅宗的思想。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理解生命的本质,那么你需要找到你的“真心”。这里的“真心”就是你自己的内在本质,是你的本性,是你的真实自我。
注释:性地颂其六 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 眼见不如耳见,口说争如鼻说。 译文:生命本来就是没有生死的,害怕死亡又怎能真正避免死亡? 看到的东西不如听来的东西真切,说出来的东西不如鼻子闻到的东西真切。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性”指本性,“颂”指赞美,“六”即第六首诗。诗人借物咏怀,以自然现象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利害等事物的看法。 首句“求生本自无生”
这首诗是一首劝世诗,其大意为:终日行善,却不曾去行动;终日坐禅,却不曾去修行。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世人若不明白这些道理,就执迷不悟。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注释: - 终日行不曾行:整天忙碌,却不曾去行动。 - 终日坐何曾坐:整天坐着,又未曾真正修行。 - 修善不成功德:虽然努力修行,但最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功德。 - 造恶元无罪过:即使做坏事,也从未有过罪过。 - 时人若未明心
【注释】 十二首:指这首词。 善恶一时妄念:指人的一切言行都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是出自内心的善恶标准。 荣枯都不关心:指人对世间万物的荣枯变化不加以关注。 晦明隐显任浮沉:指世事的兴衰成败皆在人的掌握之中,随分饥餐渴饮:随意地吃饭喝水,表示逍遥自在。 神静湛然常寂:指心境平静,达到一种清静、宁静的境界。 坐卧歌吟:可以坐着唱或卧着唱,指不受拘束。 一池秋水碧仍深:指秋水清澈碧绿,深不见底。
【解析】 此诗是一组佛教禅宗偈语,其内容为“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四句,其译文为: 修禅持戒,广行布施,功德无量,自然能得天仙福分。犹如用弓箭射落飞向天空的白云,由于用力过猛而坠落。若想获得真正的佛法,必须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去修禅悟道,方能证得无上正觉,达到无生法忍的境地。 赏析: 这是一组佛教禅宗偈语,内容为“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注释:五眼指的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和宿命通眼,这是佛教中五种观察事物的眼力。三身指的是佛身、法身和报身,这是佛教对佛陀的三种身份的称呼。四智是指四种佛的智慧,分别是一切菩萨智、一切如来智、现在贤圣智和未来贤圣智。六度是佛教中的六项戒律和六种美德,它们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
鱼兔若是到手,自然就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都是虚无。虽然四句属无为,这些又何须脱离? 注释: 1. 鱼兔若是到手:比喻得到真知灼见。 2. 自然忘却筌蹄:比喻达到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境界。 3. 渡河筏子上天梯:比喻通过学习、修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4. 到彼悉皆遗弃:指到了那个境界之后,一切烦恼和世俗的东西都抛弃了。 5. 未悟须凭言说
【注释】 西江月·十二首:即《西江月》十二首。 性:本性。 口急酬机:言谈敏捷,应对如流。 境:处境、环境。 魔魑(chī):恶魔,比喻坏人。 行得:实际行动要与口头说的一致。 慧剑:佛家语,比喻智慧。 【赏析】 本词是作者对那些夸夸其谈而不善实践的人的批评。上阕说这种人只是会说话,但当遇到实际情况时,却变得糊涂起来;下阕说只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称得上是言行一致,真正达到“正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