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惟信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形象,通过他的外在表现来表达其内在的精神境界。 一、注释: 1. 风骨棱棱雪满头:形容老僧的发髻像冰雪一样洁白,形象地描绘出老僧的高洁气质。 2. 帽尘慵拂涕慵收:形容老僧不关心世俗事务,即使头上的帽子落了尘土,也懒得擦拭,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3. 天晴放鹤方开门:形容老僧在晴朗天气时,喜欢放飞鹤鸟,享受自然的宁静。 4. 雨后看山不下楼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朋友广淳的。首联点明题意,指出悟彻心宗即是禅。颔联以老来风骨依然为由,表示自己虽在林下无事,却有禅家清净之心,与人间红尘无染。颈联描写诗人在清磬声中敲落月亮,手捧晨瓶从寒冷的泉水中汲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译文: 悟彻心宗即是禅,老来风骨尚依然。 自云林下浑无事,不到人间亦有年。 秋磬声清敲落月,晓瓶手冷汲寒泉。 我来问道空归去,寂寞云山薄暮天。 注释
【注释】 怀上竺宛上人:怀念上竺寺的僧人。 鹫(jiù)峰:即鹫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西北。 清幽:寂静幽深。 望云峰忆旧游:望着高峻的山峰,想念过去游览的往事。 松径露寒芳草暗:松林小路上霜露凝寒,芳草丛生却显得昏暗不明。 竹桥烟暝落梅愁:竹林小桥笼罩在薄雾之中,梅花凋零更添愁绪。 高斋:高处的房间。 闲课:空闲时吟诵。 课:指吟诵。 酒:酒食,这里泛指酒食。 赊:赊欠,预支。 今日凄凉何许见
【注释】晦迹:隐居。唐人冠帽、道衣:唐代隐士的服饰。草堂:指杜甫在成都时的草堂。夜月:夜晚的月光。杖策:用拐杖,策是拄杖的意思。瓢作盏:用瓢当酒杯饮酒。架书:书架上的书。石为床:把石头当作床铺。 【赏析】《赠隐士》是一首题咏隐居生活的诗。全诗以“客来总是诗朋友,一笑人间万事忘”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喜爱和对尘世纷扰的厌恶。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隐居生活画面,通过与隐士的交往
《送薛沂叔过西湖》是宋代诗人吴惟信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首句:“数亩松筠种不成,荒坛祭别酒频倾。” - 注释:种植不成,形容心情沮丧;祭别酒频频倾洒,表达对故人的不舍和悲伤。 - 赏析:开篇即以“数亩松筠种不成”表达了作者无法实现归乡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悲伤。接着,“荒坛祭别酒频倾”则进一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注释】 十年兄弟恨离群:指与兄长分别已十年。怀二兄:怀念两位兄长。 书雁南来得所闻:寄信给南方的兄长,询问他的情况。得所闻:得到一些消息。 惠远栽莲归结社:南朝梁武帝弟萧惠远在天竺国(古印度)种莲花并建立“净名寺”。后人称其为“莲社”。结:结合、聚集。 班超投笔去从军:东汉时班超随窦固出击匈奴,立功后,辞官从军,不图富贵。投笔:放下笔。 伤心异路悲春草:诗人与兄长分别后,感到悲伤和孤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晚过西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以及我的赏析: 1. 诗句: 鹭鸶立处无秋暑,舴艋行时正晚凉。 - 注释: 在湖边小船上行走,正好享受着晚风带来的凉爽。 - 赏析: 这是描绘诗人在湖上乘船游览时的愉悦心情。"鹭鸶立处"暗示了湖边的景色宜人,与鹭鸶相伴;"无秋暑"则表现了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没有夏日的炎热。"舴艋行时"则指小船行进时,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屈指交游十载馀,见君归墨又归儒”:屈指算来与友人相交已十多年,如今你既归于儒家,又归于道家。“十载”指十年。 “卢能解道元无物,颜子谁知也不愚”:卢文若(卢照邻)懂得“元无物”,颜子(颜回)哪里知道这“元无物”呢?“卢能”指卢照邻,唐代诗人;“颜子”指孔子弟子颜渊,名回。 “既向风幡明表里,何须雪几费工夫”:既然能够明白风幡的表里之辩
注释: 1. 故园不恋恋西湖,赁得民居作隐居。 意思是,故乡的美景已经看腻了,所以选择租下民宅在这里隐居起来。 2. 开口不离仁义字,闭门惟读圣贤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交谈时总是不离仁义二字,而在家中则只是阅读圣贤之书。 3. 老无子息偏怜鹤,闲有工夫尽钓鱼。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纪大了没有子孙后代,却特别喜欢鹤,闲暇的时候也有时间去钓鱼。 4. 酒熟自斟诗自和,功名一念已消除。 这句话的意思是
【注释】 越:古代地名,这里指浙江。意书记:僧人名。 一衲:和尚穿的僧衣。 二十年:二十年的修行。 妙用:佛家语,佛教认为一切法皆具正因,故能成正果,谓之“妙用”。 心能转物方为佛,诗到名家亦是仙:意思是说佛是心转物,仙是诗到家。 喜客稍宽沽酒禁,爱闲多结住山缘:喜欢客人稍微放宽了饮酒的限制,喜爱闲适多结交隐居山中的人。 今冬约我西湖上,同看梅花坐钓船:今年冬天约我一起到西湖上观赏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