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玑
【注释】: 清游吾有分:清闲游览,我本来就有这份福气。 浑似昔曾来:完全像从前曾经来过一样。 野屋凭高住:野外的小屋依着高高的山势而建,供人居住。 青山到水回:青山环抱着流水曲折地流淌。 灵岫(xiù)远:山中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让人感到遥远、神秘莫测。 须待晓云开:等到清晨的雾气散去之后才能看到山峦。 渐渐生愁思: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逐渐涌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心上古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把握。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要求考生分析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的关键意象来分析。 晨起:早晨起床,拂晓时分醒来。 春风拂面:春风吹在脸上,感觉凉意。 朝晴野雾收:清晨晴朗的天空,田野上的雾气消散殆尽。 高峰多远见:远远地就能看见山顶。 浅水少平流:浅浅的水,没有大浪。 世事非难了
【注】西野:指洛阳。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春天,我游览了张提举的花园池塘。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西野:指洛阳。 芳菲:花草繁茂的样子。 路:小路。 春风正可寻:春天的风正好可以寻找。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山城:指山中城市。 依:傍倚。 曲渚:曲折的小洲。 古渡:古老的渡口。 入:进入。 修林:茂盛高大的树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长日:漫长的日子。 飞絮:随风飞舞的柳絮。 游人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描绘江天秋雨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第一句“江天经雨后,秋意转新高。”描绘了江天经雨后的景色,秋意渐浓,高远的天空和宽阔的江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二句“远棹送行客,凉飔生细涛。”描述了作者送行的场面,远处的船儿载着离别的行人,微风拂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 第三句“高人初禄仕,判语亦风骚。”赞美了友人的高洁品格和卓越的才华
湘水 湘江水流数千里,平缓的水流很少急流。 几家分散在市集,排列的石碑高耸如峰峦。 我并不是曾经到过,还疑心是画中看到。 吟咏诗歌已渐衰老,现在在这里任微官。 注释: - 湘水:指湘江,一条流经中国湖南省的河流。 - 几千里:形容湘水流长,有数千里之遥。 - 平流:平稳的水流,没有太多急流。 - 激湍:急流。 - 数家:指几户人家。 - 分市井:分散在市井之中,即集市上。 - 列石:排列的石碑
诗句 - 一阁手自建,一庵居在东。:描述一座小阁和一个小庵,分别位于东面的山头。 - 既然头欲白,不用剃令空。:意味着头发变白了,但并不需要去剃光头。 - 门掩春山绿,檐依晓日红。:描绘了小阁和小庵的景色,门前是绿色的山峦,檐下是早晨的阳光。 - 玄微知有旨,混在话言中。:表达了对某种深奥微妙道理的理解,这种理解隐藏在日常的语言之中。 译文 赠给东面山脚下的老友一座小阁,一座小庵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1. 诗句释义与分析: - “欲问庵中事,无论后与先。”:表达了想要询问庵中事务的意愿,但同时也意识到无论时间先后,都无法改变事实。 -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暗示通过这次短暂的休息或悟道,已经足够,无需再深入修行或参禅。 -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古老的景象,门远对青山的弯曲描述,以及檐下依傍着古木的细节。 - “谁当秋夜静
《题陈待制湖庄》 园无三亩地,四面水连天。 行向楼高处,却如身在船。 野花春渚外,山色海云边。 一任人来往,兹怀亦浩然。 注释: 1. 园无三亩地:意思是说园林虽然不大,但四周被水环绕,显得开阔而美丽。 2. 四面水连天:形容湖庄的周围都是水,湖水与天空相接,形成一种辽阔的景象。 3. 行向楼高处:诗人行走在楼阁的高处,眺望四周。 4. 却如身在船:诗人站在楼阁下,仿佛自己就像坐在船上一样
灵峰寺洞 释义: 灵峰寺的山洞位于寺的右边,过去曾存留罗汉的踪迹。 石峰排列如同竹笋,山势因为龙而裂开。 自有泉水甘甜美味,无愁道路重叠重重。 圣灯云雾照亮夜晚,过往的客人曾相遇。 译文 灵峰寺的山洞位于寺的右侧,过去曾留有罗汉的踪迹。 石峰排成类似竹笋的样子,山势因龙而裂开。 自有泉水甜美可口,无愁的道路重叠交错。 圣灯在夜色中闪烁,宿客们曾经相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万法先除病,谁能识病多。”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佛教的观点,即所有的事物(万法),包括人的心灵(病)都可以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消除。这里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第二句: “因来净名寺,认得老维摩。” 注释:这里的“净名寺”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寺庙或者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所。而“维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个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