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十二时颂 其八 晡时申,由来大道绝疏亲。阳和九月百花发,须信壶中别有春。 注释: 晡时申,由来大道绝疏亲。 ——傍晚时分的申时,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与世俗家族关系疏远的时间。 阳和九月百花发,须信壶中别有春。 ——温暖的阳光在九月绽放,仿佛是百花盛开;然而,这壶中的春意却与众不同,让人不得不相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注释】 人定:子时。亥,十二地支之一。老鼠此时正无碍,意思是说老鼠这个时候最安静,不会受到惊吓。 忽然灯灭寝堂前,床前咬我靸鞋袋:忽然之间灯灭了,我在寝室的床上,老鼠在咬我的鞋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老鼠的诗。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老鼠比作人类,写其习性和行为。诗中“人定亥”,即子时,是老鼠最安静的时刻;“忽然灯灭寝堂前”,形象地描绘了老鼠在黑暗中行动的情景
【注释】 十二时颂 其二:十二时辰。 平旦寅:清晨寅时开始。 当人有道事须亲:应该做有道德之事,必须亲自去做。 莫认狂痴作近邻:不要和狂妄之徒为邻,免得受其影响。 【赏析】 此诗是一首劝诫之诗。作者以“十二时颂”为题,旨在规劝人们要时刻牢记做人的道理,不可与不肖之徒为伍。全诗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值得玩味。 首句点出时间是黎明时分。“平旦”,即天刚亮时;“寅”,指寅时,古代把夜间分为五更
注释:在十二辰中,巳时是龙象出现的时候,需要观察第一义理。如果在那里寻找是非对错,见解如何会有李二呢?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时间、空间和道理的诗歌。它通过描绘十二辰中的巳时,引出了“第一义”的概念。这里的“第一义”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道理或原则。诗人通过对比“向其中觅是非”和“见解何曾有李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真理,也不要试图去追求那些不存在的东西
日暮时分,法身清净无分别。 乾坤广阔尽东西,千山万山翠色相依偎。
【注释】: 日出卯,卯时(即早上五点到七点)太阳从东方升起,大道分明莫外讨。 日月纵横在目前,逢原左右拈来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日出卯,大道分明莫外讨。” 意思是说,太阳刚刚升起时,天地万物都清晰可见,没有什么可以探讨的。这里的“大道”指的是大自然的道路或规律,“莫外讨”则表示没有什么可以超越或探索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之情。 “日月纵横在目前
注释 鸡:公鸡。丑:指子时。 念佛:佛教徒念诵佛号。懒开口:不开口念佛。 上楼:登楼。 敲磬:击磐。 两三声:形容声音不大,但有回响。 方丈:寺院内和尚的住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子时起床后,听到楼上有人敲击磬的声音,然后才慢慢开口念佛的情景。这种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佛教徒在黎明时分开始修行的场景。 这首诗的译文是:“鸡鸣丑时,我起来念佛却懒得开口。登上高楼,敲了两三次磬
注释: - 黄昏戌:傍晚时分,戌是古代的时间单位。 - 角韵钟声遐迩一:角韵指的是十二地支中的“角”,而钟声则是指寺庙里的钟声。遐迩一表示声音传得很远。 - 要会:指想要理解或领悟某种道理。 - 闻复翳根除:听到又除去了内心的障碍。 - 补陀岩上寻弥勒:在补陀岩上寻找弥勒菩萨。补陀岩是一种佛教圣地,弥勒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
【注释】 十二时:古代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等。 晡时申:申时是指午后三点到五点。晡时是下午三点。 一分:古代把一夜划分为五更或四更,一夜为十二分,一天则为八十分(二四一六分)。 过二分:过了三分之二,即过了六分之五。 直饶:即便。省得:省得过去。来时路:回家的路。 家:家,指家宅。 也:连词,表示假设。黄昏:天色昏暗。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日暮之时归家的情景
【注释】 十二时 :佛家指一天中分为十二个时辰。 其十二:即“亥”。 念念无常刹那快: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永恒的常住不变之物。此处是说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刹那间的事,变化莫测。 回光省取不迁心:佛家的禅定功夫,就是回到内心,保持一种清净无为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在禅定中,可以洞察到事物的真相而不为其所动。 坐照十虚谁对待:佛家讲究“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