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注释: 1. 十二时偈:这是一首描述修行人十二个时辰里所经历的不同境界的诗。 2. 平旦寅:指日出东方的时刻,即清晨的寅时。 3. 三昧圆光证法身:三昧是梵语,意为正定的境界;圆光是佛教中的明灯,代表智慧和觉悟。法身是指修行人的本真面目,即佛性。 4. 大千世界掌中收:大千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宇宙概念,这里表示修行人能够掌控整个世界。 5. 色透髑髅谁得亲:髑髅是骷髅的意思,这里指身体
诗句:晡时申,三坛等施□为宾。 译文:晚上时分,正规三坛设施等待迎接贵宾。 注释:晡时申,指的是晚上的时分;三坛等施□为宾,意味着在这个时间,有三座坛台正在为宾客准备。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晡时申”的描绘,展现了寺庙夜晚的宁静与庄严。而“三坛等施□为宾”,则暗示了在这段时间里,三座坛台正在为尊贵的宾客进行准备,体现了佛教中的一种仪式感和虔诚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宗教活动的尊重和重视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禺中巳,分明历历不相似:在十二时偈的第六首中,“禺中巳”指的是辰时的正午时分。这里的“明明历历不相似”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暗示着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它们都是相似的。 2. 灵源独曜少人逢:在这里,“灵源”可能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或真理,“独曜”意味着独一无二地照耀。而“少人逢”则表示很少有人能够与之相遇或理解
注释:到了晚上,太阳已经落下,玄人不要在途中走动。黄叶漂浮在水面上,欺骗了人们,使他们感到惊恐,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命运。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日落时分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诗中“慞惶”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恐惧和不安。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十二时偈 其二》是一首唐代的佛教诗歌,由文偃创作。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鸡鸣丑,一岁孙儿大哮吼。 这两句描述了鸡叫时分的丑时(大约在凌晨1点到3点)。诗中的“一岁孙儿”可能指的是家中的小孩或年轻的晚辈,而“大哮吼”则可能是形容他们此时大声啼哭或叫喊的样子。 实相圆明不思议,三世法身藏北斗。 这两句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实相”概念。这里的“实相”指的是真实不变的本体,即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和真理
食时辰,恒沙世界眼中人。 万法皆从一法生,一法灵光谁是邻。 注释与赏析: - 诗句:“食时辰”指的是吃饭的时候,通常在日落前进行,象征了一天的结束。 - “恒沙世界”,指无数的宇宙或存在,强调宇宙间的浩瀚无垠。 - “眼中人”,表示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特的。 - “万法皆从一法生”,说明所有现象都是由一种基本的法则产生,这体现了佛教中的“因缘果报”理论。 -
注释: - 十二时偈:指佛教的十二种时间,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其四:这首诗的第四章。 - 日出卯(mǎo):太阳初升,在卯时。卯代表动物鸡。 - 嘿说心传道实教:默默无言地传授教义,是真实的教导。 - 心心相印:彼此的心灵相互印证。 - 息无心:不再有任何杂念。 - 玄妙之中无拙巧:在这深邃玄妙的境界中,没有笨拙和技巧。 赏析:
【注释】十二时偈 其七:中午,指日中。笙歌: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解舞:懂得跳舞。逍遥:无拘无束。顿入:立即进入。达无生:达到无生的境界,即涅槃。法螺(luo):一种佛事仪礼用的法器,形状似海螺。击法鼓:用木槌敲打法鼓。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四十二章经》中的一段,描述了一位修行者在中午时分突然理解了生死无常的道理,立刻进入了无生的境界,昼夜不停地敲击着法鼓,演奏着法螺
注释: 1. 日昳未:日昳,即太阳西斜;未,就是未到。意思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2. 灌顶醍醐:指佛教中灌顶仪式时使用的甘露。喻指最纯净的佛法智慧。 3. 一切诸佛及菩提:所有佛和菩提,都是指觉悟了的人或事。 4. 唯佛知之贵中贵:只有佛陀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这里的“贵”字在这里指的是“重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阳即将落山的场景,引出了佛教中的“灌顶醍醐”这一概念
注释:半夜子时,命悬一线,尚不允许。因缘际会,刹那间明白,了然无一物。 赏析:此偈以佛教禅宗的“一念”为话题,通过比喻人的生死、来去和一切事物,来表达人应该珍惜时间,把握当下的意思。 “半夜子,命似悬丝犹未许”。这里的“子”指的是一天中的时间,而“悬丝”则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诗人用“命似悬丝”来形容生命的脆弱,强调生命的宝贵。同时,“犹未许”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珍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