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寅,三昧圆光证法身。
大千世界掌中收,色透髑髅谁得亲。

注释:

  1. 十二时偈:这是一首描述修行人十二个时辰里所经历的不同境界的诗。
  2. 平旦寅:指日出东方的时刻,即清晨的寅时。
  3. 三昧圆光证法身:三昧是梵语,意为正定的境界;圆光是佛教中的明灯,代表智慧和觉悟。法身是指修行人的本真面目,即佛性。
  4. 大千世界掌中收:大千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宇宙概念,这里表示修行人能够掌控整个世界。
  5. 色透髑髅谁得亲:髑髅是骷髅的意思,这里指身体。色透髑髅指的是身体已经腐朽,无法再亲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修行人十二个时辰里所经历的不同境界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色,表达了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所达到的高级境界。在十二时偈中,诗人分别描述了早晨、中午、下午三个时辰的修行状态,以及晚上时的修行感悟。
    诗人描绘了清晨时分的景象。此时,太阳刚刚升起,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诗人用“平旦寅”来描述这个时刻,这里的“平旦”指的是清晨的黎明,而“寅”则是指日出的时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修行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中午时分的景象。此时,阳光炽烈,万物生长,一切都显得那么繁荣。诗人用“三昧圆光证法身”来形容这个时刻,这里的“三昧”指的是正定的境界,而“圆光”则是指智慧和觉悟的象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修行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
    诗人描绘了下午时分的景象。此时,阳光逐渐减弱,万物开始凋零,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诗人用“大千世界掌中收”来形容这个时刻,这里的“大千世界”指的是广阔的宇宙,而“掌中收”则是指掌控一切。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修行的专注和坚定。
    诗人描绘了夜晚时分的景象。此时,天空繁星点点,万籁俱寂,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诗人用“色透髑髅谁得亲”来形容这个时刻,这里的“色透髑髅”指的是身体已经腐朽,无法再亲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死亡的畏惧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修行的执着和坚持。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中午、下午三个时辰的修行状态,以及晚上时的修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热情和执着。同时,这首诗也通过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