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泓
【注释】 秋词:秋天的诗歌。 丙寅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 千阑百就:形容织布机的轮轴众多,织造精美。阑,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纬线和经线的木柱。 相看:指夫妻相互看顾。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爱情词。开头两句,写与丈夫团聚后,又回到他身边,夫妻二人互相照顾,感情更加深厚。第三句,写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关心。最后一句,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全词语言朴实无华,而情意深长
【注释】 残阳:傍晚的太阳。归去若为情:好像有什么缘故。将息:休息。临歧:站在岔路口。碧窗:翠绿的窗户。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发了一位思妇对情人离别的哀怨之情。诗以日暮时送别情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景画图,并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惆怅。 首句“残阳归去若为情”,是说夕阳西下,归去的人似乎在为某种原因(可能是情爱)而离去。这里的“若为情”是疑问语气
注释: 和于氏诸子秋词 其二十 (丙寅年):这是一首和韵的诗,题目中的“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秋词》之一,这里用来表示诗歌的主题。 笑将裙带缚箜篌,更卸金钗当酒筹。 此夜嫦娥最相羡,月轮斜照合欢绸。 释义: 笑着将裙带缚在箜篌上,又卸掉金钗当作酒筹。 这一夜嫦娥最羡慕我们,月光斜照着合欢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诗人以嫦娥为比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思路,概括内容。 “布帆东下月茫茫”,写诗人乘小船向东航行,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映衬着孤舟的影子。“春昼初长夜更长”,点明时节正是暮春时节。“怀袖不迷前岁字”,说明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念故土。“减衣犹恋隔年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灯残独自闻鶗鴂”
【注释】 秋词:秋天的诗歌。谢娘:谢氏,指女子。西邻女:指邻居的女子。湔裙:洗涤衣服。 【译文】 池塘上风起波皱,初雪消融了,谢娘家隔着红蕉门帘。殷勤地托西邻女,约定一同去浣衣试衣。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邻居女子在深秋时节的一次约会,以写景为主。诗中“风绉回塘”描写的是秋日的景色,用“乍雪消”来衬托出秋天的萧瑟,而后面的“谢娘牖户隔红蕉”则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注释:所思念的人,距离遥远,隔着三湘,为她绣制的长幡用来供奉佛王。但是所有的有情都满愿了,妙莲花的说教并不荒唐。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通过描述与所思之人的距离之远和对法王的供奉来表达自己对所思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为绣长幡”和“供法王”则表达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敬仰之情。而最后一句则表明了自己的坚定信念——所有有情皆满愿,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关心日影转前墀:诗人在日影移动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 2. 又到萧郎过院时:这里的“萧郎”可能是指过去的朋友或恋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再次见到他们时的感慨与思念。 3. 重向镜中看一遍:诗人可能在镜子前整理自己的发髻,这个动作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和对自己的期待。 4. 髻花删却半嫣枝:这里“花”指的是发髻上插的花
注释:我半裹红色的头巾,泪语声低沉,别离的情怀让人感到无比凄凉。鸳鸯守定双飞的誓言,任凭惊涛骇浪冲击其影。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离别的场景,诗人用“半裹红巾泪语低”来形容自己离别时的悲伤情绪,以及泪水滑落的情景。接着,“别离情味莫凄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最后,“鸳鸯守定双飞愿,一任惊波浪影齐”则描绘了鸳鸯鸟在惊涛骇浪中坚守在一起的坚韧精神,与诗人的离别之情形成鲜明对比
【译文】 将梅花插入帽子的边沿,清冷的寒霜沁入玉尖尖。 平常只陪伴熏炉而坐,今日迎接欢宴忽然出来。 【注释】 和:和韵。 于氏:指宋人张孝祥,字子羽、于沧洲等。 秋词:秋天的词章。 折与:折来。 梅花插帽檐:以梅花为饰,插在帽子的边沿上。 清霜:即初霜。 寒沁玉尖尖:寒气透入玉石,使尖端也变得冰冷。 寻常:平常。 熏炉:一种取暖用的铜制香炉。 迎欢:迎接欢乐。 乍:突然。 出帘:打开门帘
注释:我拿着破旧的衣服,泪水滴落在地上,从此我独自生活。还担心梦中寻找丈夫而去,烟月迷蒙,隔着暮江。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小诗。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思念亲人,感叹自己的孤身一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