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帆东下月茫茫,春昼初长夜更长。
怀袖不迷前岁字,减衣犹恋隔年香。
灯残独自闻鶗鴂,酒尽从谁典鹔鹴。
珍重暮云归去雁,为传音问与萧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思路,概括内容。

“布帆东下月茫茫”,写诗人乘小船向东航行,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映衬着孤舟的影子。“春昼初长夜更长”,点明时节正是暮春时节。“怀袖不迷前岁字”,说明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念故土。“减衣犹恋隔年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灯残独自闻鶗鴂”,写出了作者独守空室、思念远方之人的孤独感。“珍重暮云归去雁,为传音问与萧娘。”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答案】

译文:

乘船向东驶去,茫茫的月色下,江水泛着银光,两岸的景色依稀可见,而夜色却越来越浓。虽然春天白天渐渐变长,夜晚却越来越长,可我还是怀念着去年的衣物,舍不得脱掉它们。

天黑后,我听着杜鹃声独自叹息,喝干了酒,不知道还有谁可以和我共同度过这个漫长的夜晚;如今只能把心事托付给那北行的候鸟吧!

赏析:

这首七律,从时间上看是“丁卯年”暮春时节。从空间来看,则是游子在江南的所见所思。这首诗以旅途中的情景为背景,抒发了羁旅中的思亲怀人的感情。

首句“布帆东下月茫茫”写诗人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在茫茫的月夜中向东方驶去。这是一幅十分动人的画面,它勾勒出一个游子乘舟远行的形象。一个“东”字,表明了诗人的目的地,即故乡;一个“月”字,则暗示了他此行的行程遥远漫长。一个孤舟、一片月夜、一条大江,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寂寥的图景。

次句“春昼初长夜更长”,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清的氛围。“春昼”指暮春之时,此时正值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际,然而游子的心情却是如此地愁苦,以至于“夜更长”。这一句看似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离愁别绪。

三、四两句“怀袖不迷前岁字,减衣犹恋隔年香”,进一步刻画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怀袖”二字,既写出了自己身在异乡、怀揣故土之思,又表现出自己的孤寂之情。“不迷”二字,写出了尽管自己身在异地他乡,但对于故土的思念却是如此地真切、深刻,以至于无法忘怀。“犹恋”二字则写出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即使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依然无法割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是多么地强烈啊!

五、六两句“灯残独自闻鶗鴂,酒尽从谁典鹔鹴?”写自己独自一人在空房之中,听着窗外传来的鶗鴂之声,喝干了杯中的美酒,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情绪。这两句诗中“独”、“从谁”等词语,都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和悲凉之感。

最后两句“珍重暮云归去雁,为传音问与萧娘”,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希望那些归去的鸿雁能够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带回去,告诉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请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不要因为思念我而过于悲伤。”这样的话语充满了深情厚意,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关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凄凉景象,以及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这首诗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