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迢递隔三湘,为绣长幡供法王。
但是有情皆满愿,妙莲花说不荒唐。
注释:所思念的人,距离遥远,隔着三湘,为她绣制的长幡用来供奉佛王。但是所有的有情都满愿了,妙莲花的说教并不荒唐。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通过描述与所思之人的距离之远和对法王的供奉来表达自己对所思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为绣长幡”和“供法王”则表达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敬仰之情。而最后一句则表明了自己的坚定信念——所有有情皆满愿,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思迢递隔三湘,为绣长幡供法王。
但是有情皆满愿,妙莲花说不荒唐。
注释:所思念的人,距离遥远,隔着三湘,为她绣制的长幡用来供奉佛王。但是所有的有情都满愿了,妙莲花的说教并不荒唐。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通过描述与所思之人的距离之远和对法王的供奉来表达自己对所思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为绣长幡”和“供法王”则表达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敬仰之情。而最后一句则表明了自己的坚定信念——所有有情皆满愿,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 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既考查考生对古诗的记忆、理解、默写能力,又考查语言的表达及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雪后郡楼晓望(丁卯年)”,明确要求写出诗的出处、作者、注释,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译文: 栖息的鸟儿迷失了方向,飞回时却飞向相反的方向;山间云雾缭绕水天一色
诗句原文: 不解为欢未是才,情交总自慧心开。 凭君曾写蛾眉手,稳夺南宫第一来。 译文: 无需强迫的欢乐不称其才,真挚的情感总是自然开启心灵之窗。 凭借你的才华,你曾在诗中描绘出那如画的美女,定能稳坐榜首,赢得荣耀。 注释: - “不解为欢未是才”:意思是说,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来自于内心的充实和才能的发挥,而不是外在的强求或压力。 - “情交总自慧心开”:表达了真挚情感交流能够激发智慧
【注释】: 即席代妓赠友赴试春官 其二 (丁卯年) 祝愿郎腰玉带围,临歧误问几时归。 男儿意气宜豪举,也似侬愁泪满衣。 译文: 祝愿你的腰带围着玉石的带子,在岔路口误问了归期。 男人应该意气风发地豪情万丈,你也应该像我一样充满忧愁泪水。 赏析: “祝愿郎腰玉带围”,是说希望友人像古代的贵公子一般,腰间挂着精美的玉带。“玉带”象征着高贵的地位和财富。这里的玉带不仅指的是物质上的财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此诗的首句,“昔年同社为秋词”,是说当年我和友人在秋天里吟咏过诗作;次句“今成往事”,则表明这些诗作已成了过去的事了,现在只能徒增感慨而已。第三句“离居多感”,点明了自己与友人分别的原因——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第四句“岁晏不聊”,则表达了对国事和时运的忧虑和不安。第五句“触绪生吟”,指触景生情而吟诗;第六句“冰霜满月”,则是借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注释】1. 征衫:指出征的衣服,即战袍。2. 愁点雪霏霏:指愁绪如同雪花纷纷扬扬飘洒下来一样。3.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4. 谢娘:即谢女,泛指女子。 【赏析】《京口雪》是唐代诗人高适在丁卯年(公元767年)所作,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京口”(镇江)为背景,借咏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征衫愁点雪霏霏”,首句开门见山地写自己身着征衣而愁如积雪般纷纷扬扬。这是由眼前的景触发的感怀
【注释】 ①丁卯年:即元祐八年。苏轼于元祐元年(1086)被贬黄州,至元祐八年时已四年有余,此时诗人正在黄州任团练副使兼本州兵马都监。②水重重:指荷花。③藕丝衫:荷叶衣裙。④蝤蛴碧玉缄:用“蝤蛴”(即青色的蟹)来形容荷叶的绿色。⑤画阑:指栏杆。⑥髻丛花片蝶飞衔:形容蝴蝶在绿叶中飞舞。⑦“水重”句:意谓荷叶上积水很重,像荷衣一样。⑧“明映”句:指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射下,像玉石一样闪闪发光
【注释】 偶:偶然。灯前制锦鞋:在烛光下缝制鞋子。半窗梅影下瑶阶:半窗月光洒在玉阶上,映出梅花的倒影。良宵不厌熏香坐:美好的夜晚我不怕熏香久坐。为听萧郎读紫钗:为了听萧郎朗读《紫钗记》。 【赏析】 “偶向灯前制锦鞋”写诗人在灯下缝制鞋子,这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却写得十分真切感人。灯下缝鞋,是夜深人静时的一种闲事。但此诗中所写的却是闲事,而且是闲事中的“杂题”。 “半窗梅影下瑶阶”,以景结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物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冰霜满月,凛尖风之透骨,感皎月之映心”,这四句描写了一幅寒景图,以冰霜满月为背景,写诗人触绪生吟,感月而生情,多因梦后之思,添出酒边之句,聊作秋声貂续,以为春咏前驱,合曰寒词得一十六首 其十六。接着诗人写到“罗巾书满岁寒词,小字红钤付所知”
【注释】 丁卯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萧郎:指诗人自己。瘦斜书势:指书法的瘦劲斜逸之势。萧郎:指诗人自比,以萧统比喻之。漏泄关心事:泄露自己的心事。 【赏析】 诗为闺怨之作,写一女子对心上人的关切和思念。首句“拾得残笺有几行,”是说偶然得到一张写有字迹的残纸,上面只写了几个字。次句“瘦斜书势似萧郎”,意思是说这字迹写得瘦劲而又斜逸的样子,就像男子的字一样。第三句“莫教漏泄关心事”
注释:丰神宜笑,指人的神态宜于微笑;韵宜嗔,指语气宜于嗔怪。随意梳头,指随便整理一下头发。流品,指人的气质和品行。自知,指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应,应该。不劳寻见尹夫人,意谓尹夫人不必费力寻找。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闲适自得之中所见到的一个美女的形象。诗中以“丰神”形容女子的体态美,以“宜笑”表现其神情美,以“宜嗔”刻画其气质美。她随心而动,梳妆时自然流露出天真可爱的神态
【注释】 秋词:秋天的诗歌。谢娘:谢氏,指女子。西邻女:指邻居的女子。湔裙:洗涤衣服。 【译文】 池塘上风起波皱,初雪消融了,谢娘家隔着红蕉门帘。殷勤地托西邻女,约定一同去浣衣试衣。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邻居女子在深秋时节的一次约会,以写景为主。诗中“风绉回塘”描写的是秋日的景色,用“乍雪消”来衬托出秋天的萧瑟,而后面的“谢娘牖户隔红蕉”则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注释】 和:应和 于氏:指于良史 秋词:秋天的诗 缺月横窗烛未销:缺月横窗,即缺月如钩。 卧闻清露滴寒蕉:卧着听到清露打在寒蕉叶上的声音。 别梦:别离之梦 悠扬:悠远 飘何处:飘向哪里。 谁:谁把 愁魂:忧思的魂魄 为一招:作为一挥手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与友人于良史同游西湖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意境幽美,含蓄深婉。 首句点明时间是“秋词”,地点是“秋夜”,用一“横”字
【译文】 将梅花插入帽子的边沿,清冷的寒霜沁入玉尖尖。 平常只陪伴熏炉而坐,今日迎接欢宴忽然出来。 【注释】 和:和韵。 于氏:指宋人张孝祥,字子羽、于沧洲等。 秋词:秋天的词章。 折与:折来。 梅花插帽檐:以梅花为饰,插在帽子的边沿上。 清霜:即初霜。 寒沁玉尖尖:寒气透入玉石,使尖端也变得冰冷。 寻常:平常。 熏炉:一种取暖用的铜制香炉。 迎欢:迎接欢乐。 乍:突然。 出帘:打开门帘
注释: 和于氏诸子秋词 其二十 (丙寅年):这是一首和韵的诗,题目中的“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秋词》之一,这里用来表示诗歌的主题。 笑将裙带缚箜篌,更卸金钗当酒筹。 此夜嫦娥最相羡,月轮斜照合欢绸。 释义: 笑着将裙带缚在箜篌上,又卸掉金钗当作酒筹。 这一夜嫦娥最羡慕我们,月光斜照着合欢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诗人以嫦娥为比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释:半睡花冠疲倦未除,枕头棱角上滑落了发簪。玉郎何处悄悄来到,笑着招呼回灯整理翠绿的衣裾。 赏析: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行丈夫的情景。首句“半睡花冠倦未除”,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行丈夫的情景,她半睡半醒,头发散乱未梳,花冠已经脱落。第二句“枕棱钗溜点罗袪”,进一步描绘了她思念丈夫的痛苦之情。第三句“玉郎何处潜来到”
注释:绿珠歌篴截秋云,月皎霜高乍破唇。 这是在描绘秋天的美丽景色,绿洲上的歌声和秋云相接,月光明亮,霜气高升,仿佛要冲破嘴唇。 吹动客肠幽怨事,却凭风寄桂堂人。 秋风中的歌声触动了诗人的心事,他想要通过诗歌将这种情感传达给远在他乡的朋友。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秋日感怀之作,通过对秋云、月亮、霜气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词中运用了“绿洲”、“歌篴”等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