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横窗烛未销,卧闻清露滴寒蕉。
悠扬别梦飘何处,谁托愁魂为一招。
【注释】
和:应和
于氏:指于良史
秋词:秋天的诗
缺月横窗烛未销:缺月横窗,即缺月如钩。
卧闻清露滴寒蕉:卧着听到清露打在寒蕉叶上的声音。
别梦:别离之梦
悠扬:悠远
飘何处:飘向哪里。
谁:谁把
愁魂:忧思的魂魄
为一招:作为一挥手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与友人于良史同游西湖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意境幽美,含蓄深婉。
首句点明时间是“秋词”,地点是“秋夜”,用一“横”字,使“窗”显得开阔,又使“缺月”更加突出。“缺月横窗烛未销”是说,残秋之夜,月光斜照进窗里,蜡烛已燃到一半,尚未完全熄灭。这两句写出了秋夜景色的清冷、寂静,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颔联“卧闻清露滴寒蕉”,是说诗人卧听雨声打在寒蕉叶上的声音,感到十分凄凉。“卧闻”、“清露”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卧听雨声的动作和心情。“滴寒蕉”中的“滴”、“寒蕉”两个词语,都表现出了秋夜的清冷。“卧听”“清露”两个词语,更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颈联“悠扬别梦飘何处,谁托愁魂为一拍。”是说,我那凄苦的离愁别绪正像梦一样地飘荡,不知何时能结束啊!是谁把我的忧愁魂魄托付给秋风,让它吹去呢?“悠扬”一词,既写出了离愁别绪的悠长,又写出了其飘荡无依。而“飘何处”则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尾联“谁:谁把愁魂为一招?”是说,我的忧愁魂魄被什么带走了呢?是谁把我的忧愁魂魄托付给秋风,让它吹去呢?这里的“为一招”一词,既是实指秋风带走了愁魂,又是虚指风将愁魂吹散了。
全诗以写景起笔,写秋夜的凄冷,接着写秋雨打在寒蕉叶上的清冷声音,再接着写诗人卧听雨声的动作和心情,最后才写到诗人对前途命运的忧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景物的描写,都是紧扣“秋夜”这个中心。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景物和感情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