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泓
梦后闻雨 若无若有晚潇潇,一榻余香篆字烧。 怕忆忧欢十年事,只今切莫到芭蕉。 【注释】 若无:仿佛有的样子。 若有:仿佛没有的样子。 潇潇:小雨纷纷的样子。 榻:卧具。 余香篆字烧:指用香篆在枕席上熏烧的香味。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客游他乡,夜不能寐时所作。诗中描写了一幅幽寂清冷、空灵迷蒙的意境画面,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生活的怀念和羁旅之苦。 首句起笔“若无若有”四字
注释: 1. 闲教鹦哥念佛名:闲暇时,教导鹦鹉念佛经。 2. 爱将莲子鸡头实:喜爱用莲子和鸡头来喂养鹦鹉。 3. 换得孩童虱放生:用这些食物换来了一只小虫子,让它得以释放。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在闲暇之余,教鹦鹉念佛经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她对鹦鹉的喜爱和关心。诗中使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如“鱼羹”暗指鹦鹉的食物,“虱放生”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行为。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时,要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诗意,并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饮兴阑珊月影移,侍儿出去罢矜持”两句,是说酒兴已尽,月亮的影子也随着酒的饮去而移动了,侍女们也出去了。“饮兴”,指喝酒兴致;“阑珊”,指酒意消减。“侍儿出去罢矜持”,是说侍女们都离开了。“侍儿”,侍女;“矜持”,拘泥。这一句诗写的是诗人与侍女们的离别情景
这首诗是关于一位女性在寺庙中礼佛的情景。下面是逐句的解读: - 第一句“唵叭香薰扫象图”,其中“唵叭”是一种佛教咒语,这里用来表示对神灵的祈祷;“香薰”则指的是点燃的香料或熏香,用以净化空气,营造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扫象图”则是指一幅描绘大象的画作,大象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智慧与慈悲。整体来看,这一句描绘了一位女性在寺庙中虔诚地祈祷,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庇佑。 -
【注释】 1. 清歌:指佛教中的颂佛之曲。2. 后庭:即后宫,这里指宫廷内。3. 甚深微妙字:指佛教经典中深奥难懂的经文。4. 开卷是莲经: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清净无染,因此说开卷即是读《莲经》。5. 《莲经》:佛教经文名,又称《大般泥洹经》,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后示现涅槃的故事。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女性礼佛的佳作。首句“喉音袅袅齿冷冷”,形容这位女子的发音柔和而清晰,仿佛有清歌唱出
这首诗是韦端己在《花间集》中的一首诗,其内容如下: 四月十七日作花间集韦端己词云: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记得西川韦相词,去年今日事堪思。 译文: 四月十七日,正值去年今天你离开我的时候。记得西川韦相曾经写过的词,去年的今天,我们的事情令人思念不已。 注释: - 四月十七日: 这是诗人写诗的日子,也是他与爱人分别的日子。 - 西川韦相词: 指的是韦端的一首词
四月十七日作花间集韦端己词云: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译文:这首诗是诗人在四月十七日创作的,表达了他在去年的今天与爱人分别时的感慨。 注释:十四,指四月七日,即清明前一天。又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清明节”条,唐人清明多宴游于禁苑,故称其日为“寒食”。此诗当作于此时。 夜半分明到镜台,柳眉颦绿杏花腮。 译文:夜半时分,月光映照在镜台,使得柳叶般的眉毛更加清晰,杏花般红润的脸庞更加娇艳。
【注释】 湘灵:即《湘妃》,相传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她们在洞庭湖投水而死。后来被人们认为是湘水的女神。 新春:农历二月为“仲春”,这里指春天开始时。 想夫怜:思念丈夫的哀怜。 记拍亲钞在粉笺:意思是说,她曾经在粉红的信纸上写下过相思之词。 难字幼年曾读过:意思是说,她曾经在幼年时就读过《列女传》中有关班昭的故事。 班姬书内第三篇:意思是说,她是《列女传》中班婕妤故事里的第三篇。 【赏析】
【注释】 恶:讨厌。 抱:怀抱。千端:许多方面。集:聚集。同眠:同睡。人已睡沉沉:别人都睡着了。 梦:指梦境。 腮边:脸的两侧。冷:形容发凉。 却是:却只是。愁人泪湿衾:却只有愁人泪水湿润的被子。 【赏析】 “恶抱千端集夜深,同眠人已睡沉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深夜时分,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因此我抱着一大堆事情而无法入睡。而与我一同睡觉的人已经沉睡在梦中了。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
梦后闻雨 枕畔花香半解酲,愔愔小雨洒帘旌。 自疑身在罗敷院,卧近春蚕啮叶声。 注释: 1. 梦后闻雨:梦中醒来听到外面下着雨。 2. 枕畔:指床上。 3. 花香半解酲:形容花香醉人,让人感到舒适。 4. 愔愔小雨洒帘旌:形容雨点轻细而密,仿佛是帘上的装饰物被雨水打湿后发出的声音。 5. 自疑身在罗敷院:比喻自己像是误入一个女子的住所。 6. 卧近春蚕啮叶声:比喻自己像是躺在一张蚕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