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
屈宋功成道不传,意指屈原和宋玉的成就与才华虽高,但他们的学说并未流传下来。 诗中表达了张舜民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一种感慨。屈原和宋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成就和文学价值一直为后人所敬仰。《离骚》、《九歌》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文学才能,更体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这与张舜民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相呼应
逐句释义 1. 黄宫暖律暗相催,腊后春前见蜡梅。- “黄宫”指的是黄色的皇宫,这里指皇家园林;“暖律”是指温暖的时节,“暗相催”暗示着自然规律的催促与影响。腊月之后春天即将到来,在皇家园林中,可以看到蜡梅花盛开。 2. 青帝不知无蝶至,黄华先赏有蜂来。- “青帝”指的是主管春天的神祇,“黄华”则是指黄色的花。这里的“黄华”是指油菜花等黄色花朵。诗中提到,尽管春天的蝴蝶尚未到访
诗句释义: 1. 【常笑三闾老大夫,枉将憔悴付江鱼】:三闾是指屈原的家世,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官名,这里指代辛著作。“枉将憔悴”表示辛著作因被贬职而感到沮丧和憔悴。 2. 【为儒须较身名重,入仕先将喜愠除】:这句话表达了辛著作认为做学者(儒生)比做官员(入仕)更为重要,因为做学者更能保持个人的清高与独立,而做官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困扰。 3. 【莫顾他门堪炙手,且教我腹可回车】
秋晚三首 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家家白酒连宵醉,处处新禾彻夜舂。 半落园林悬橘柚,低回门巷映芙蓉。沙鸥性在终难狎,只解沙头印脚踪。 注释: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家家白酒连宵醉,处处新禾彻夜舂。 注释:是谁把秋天的树林染成了红色,又栽种了青翠的竹子和长长的松树呢?家家户户都在连夜畅饮美酒,处处都有人们通宵劳作,收割新稻子。 半落园林悬橘柚,低回门巷映芙蓉。 注释:一半落在园林里
秋晚三首 官事私忧总不论,每于楼上到黄昏。 江城日暮须吹角,野寺僧归自掩门。 秋晚山川多草木,年丰场圃足鸡㹠。 人生几有渊明乐,稚子迎门酒满樽。 注释: 1.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内容主要是描述诗人在秋天晚上的感受。 2. 诗人说自己的公务和私人忧愁都不去想,总是到楼顶上欣赏黄昏的景象。 3. 江边的城池在日落时分必须吹响号角,而郊外的寺庙中的僧人则回到了寺庙关闭了门。 4.
注释:重重的红墙里隐藏有琳琅的房舍,落絮飞花的天气正好。著作郎不谙熟宫中事务,祠官还伴着紫微郎。林中栖息着黄莺,随着黄莺的歌声而转来转去,风吹过酴醾花,香气随风飘散。十年来厌倦了京城的生活,不知自己的身家在何处。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个京城中的游子,对朝廷生活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思念。首联写宫廷生活,颔联写自己与宫廷无关,颈联写自己在宫中的生活,尾联写对故乡的思恋。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梁苑瑶池醉梦阑,忽随北客度燕山。 梁苑即梁州之地,唐时称梁州为梁苑;瑶池则指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所,这里代指神仙居所的瑶池。瑶池,古神话中西王母所居,此处泛指神仙居处。醉梦阑:指酒醉入梦,梦已醒来。 马头点缀飞才密,日脚微明意尚悭。 马头:马鞍的前端,此处借指骑马的马。点缀:点缀着。飞才:才能。密:多。 日脚微明意尚悭:天刚亮,但天色仍很昏暗。悭:吝啬。 疏布久抛南海上,貂裘初袭两河间。 疏布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近市铜章泊近郊,炯无尘虑挂秋毫。 - 解释: 靠近城市的地方(铜章)停在了郊区,我的内心没有杂念,如同秋毫之微。 - 注释: 铜章可能指代某种官方或身份的象征物;“泊近郊”,停放在郊外意味着放下了日常的忙碌;“炯无”意为清澈、明亮;“无尘虑”表示内心纯净无杂念;“挂秋毫”比喻心思细密,像秋天的毛发那样纤细且清晰。 2. 含宏品汇知天大,照鉴容光仰日高。 - 解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才士生平多薄命,文章自昔少知音: - “才士”指的是有才华的人,这里指贾岛。 - “平生”通常指一生,这里指贾岛的生活经历。 - “薄命”表示命运不佳,这里指贾岛的命运坎坷。 - “文章”泛指文学创作,这里指贾岛的诗作。 - “自昔”即自古以来,指历史上的情况。 - “少知音”表示很少有人能理解他,这里指贾岛的诗作很少被理解。 2
《原州赠王补之洛苑同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全诗如下: 汴上相从又几星,尚淹符竹守临泾 不须怪我头添白,且喜逢君眼暂青。 旧任再游空寂寞,同年屈数半凋零。 何当展尽平边策,图使秦民得敉宁。 注释: 1. 汴上相从:指在汴京(今开封)与王补之相遇并共同度过时光。 2. 尚淹符竹守临泾:意为虽然已过了多年,但仍担任着符竹守卫临泾的官职。 3. 不须怪我头添白:不要奇怪我的头上已经有了白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