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朝会歌辞
【注释】 熙宁蜡祭十三首:宋神宗熙宁年间举行祭祀的十二种礼法。 南北方:这里指宋朝境内的南方和北方地区,也指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简安:《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之一,代表天,象征大地回春。 休德:美好的德行。 岁丰:一年的收成好。 稼穑(jià sè)云施:比喻农民辛勤耕作,收获颇丰。 其积如墉(yōng):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墙一样高。 先啬(s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名,传说中它是农业的神祗。
熙宁蜡祭十三首 其九 升降用《穆安》 皇皇灵德,经纬万方。 承诏摄事,陟降以庄。 高冠岌峨,长佩锵洋。 嘉承神贶,令闻不忘。 注释: 熙宁蜡祭十三首:指宋代在每年腊月八日举行的祭祀天地、祖先等诸神的蜡祭礼。共十有三次,故称“十三首”。 升降用《穆安》:穆安,指祭祀时登降用的礼乐。《穆安》,即《穆安》曲名。 皇皇灵德:形容帝王的圣明之德。 经纬万方:纵横交错,遍及各地。 承诏摄事:接受诏书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于穆明祀,莫如报功”是说祭祀的目的在于报答功德;“斋以涤志,币以达衷”是说用斋戒来洗刷心灵,用礼物来表达心意;“抚宁四极,永锡登丰”是说安抚平定天下四方,永远赐福于国家。 【答案】 译文:祭祀天地神灵在于报答他的恩德,祭祀的目的在于报答功德。用斋戒来洗刷心灵,用礼物来表达心意。安抚平定天下四方,永远赐福于国家。赏析
【译文】 尊崇明祀,必先使百姓得到安宁。 奉上牺牲,使其丰盛而均等。 火烤食物芬香扑鼻,俎豆众多而繁多。 赐给的福佑纯厚丰厚,以保佑人们。 【注释】 1. 熙宁:宋朝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 蜡祭:在农历十二月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3. 十三首:本篇为其中之一。 4. 其四:指本篇第四首。 5. 奉俎:古代祭祀时盛放食物的木器。 6. 《承安》:《承安》是一首祭祀时所用的乐歌
熙宁蜡祭十三首 其七 送神用《宣安》 灵之来下,扩景乘光。 灵之回御,景龙以骧。 鉴我休德,降嘏产祥。 大田多稼,以惠无疆。 注释: (1)灵之来下:神灵降临 (2)扩景乘光:扩大景象,增添光辉 (3)灵之回御:神灵返回天宫 (4)景龙以骧:景云缭绕的样子 (5)鉴我休德:观察我的美德 (6)降嘏产祥:赐福吉祥 (7)大田多稼,以惠无疆:田野丰收,恩泽无穷 赏析: 这是一首祭祀神灵的诗
熙宁蜡祭十三首 其五 酌献用《怿安》 秩秩礼文,为坛四方。 嘉栗旨酒,百神迪尝。 敷与万物,既阜既昌。 伊乐厥福,传世无疆。 注释: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司马光的《熙宁蜡祭十三首》中的第五首。诗中表达了对天地、祖先和百神的敬意和祝福,希望他们能够保佑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译文: 庄重而有序的礼节仪式,在四方设立祭祀坛。 珍贵的谷物和醇美的美酒,献给神明让他们品尝。 将恩惠广施给万物
【注释】 亚:献官。终献:献官的最后一轮献酒,表示祭礼即将结束。庆安:《诗经·大雅·假乐》:“钟鼓既设,管磬斯张。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此处指奏乐。 无哗:不要喧嚣。 金石谐节:用乐器演奏的乐音和谐,如同金石相击发出的声音。 圭璧光华:用玉圭、玉璧等物作为祭品,光彩照人。 粢(zī):盛放黍、稷之谷的祭器,也泛指谷物。以告丰:用谷物来祈求丰收。 醴(lǐ):甜酒,古代祭祀时用的酒。嘉: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先理解全诗的大意,把握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内涵,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即可。《祀先蚕六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组诗作品。此诗写皇帝祭祀先蚕神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先蚕神的虔诚和敬仰之情。 (1) “日吉辰良,礼备乐作。”意思是说:吉祥的日子,美好的时辰,礼仪完备,乐声齐鸣。“日吉”指良辰,良辰指美好的日子;“辰良”即良辰
【注释】: 熙宁蜡祭十三首 其一 祭祀用《雍》 熙宁蜡祭十三首 其三 奠币用《钦安》 穰穰丰年,繄侯休德。 穰穰:丰盛的样子。 繄:依靠。 侯:对君王的尊称。 休德:美好的德行。 帅承天和,钦象古则。 帅:率领。 承:承接。 和:和谐。 钦:敬仰。 象:仿效。 古人有好德的风范。 嘉玉量币,奠容翼翼。 嘉玉:美好的玉石。 量币:礼器。 奠:祭奠。 翼翼:恭敬的样子。 灵施暨民,罔有终极。 施
诗句解释: 1. 盛服承祀,出自公桑。 - “盛服”指的是穿着庄重的服装去祭祀,“承祀”是指承担起祭祀的职责,这里强调的是仪式感和责任感。“出自公桑”可能指的是从公桑这个地方出发去进行祭祀,也可能是指祭祀的对象来自公桑之地。 2. 衣不羽皮,利及万方。 - “衣不羽皮”意味着穿着的衣服不需要羽毛或皮革,这可能暗示了祭祀者的身份或者服饰的特殊性。“利及万方”表示这种服饰的好处或益处遍及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