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孺登
【注释】: 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 看君到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 三月:阳春三月。踏青:春游。 能几日:多久啊? 百回:一百次。 看君到卧杨花里:看你在落花中醉酒。 卧杨花里:指落花堆积的地方。 赏析: 这首《春郊醉中赠章八元》,以“踏青”点题,而诗的后半截则写“醉”。开头两句即写春游之乐,而以“莫辞频”三字,一扫尽全诗之晦涩。“看君到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这两句是说
【注释】 奉和:臣下对君主或尊长的敬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唐代为兴元府,属山南西道节度使辖区。郑相公:名不详,唐玄宗时曾任宰相。杨侍郎:名不详,唐肃宗时曾任御史中丞、京兆尹等职。 丞相:指郑相公,唐玄宗时曾任左丞相。新裁别离曲:指郑相公创作的《送杨侍郎》一诗,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梁州: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东。飞出旧梁州:指杨侍郎即将离任去往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 【译文】 骑马准备出发
注释:我家占据溪南千根竹子,地临湖上一群山。渔船多在马长放,自由自在不闲。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清幽静谧的青溪村居住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首句“家占溪南千个竹”,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村庄周围的竹林茂密,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第二句“地临湖上一群山”,则形象地描绘出村庄四周湖泊环绕,群山环抱的景象。第三句“渔船多在马长放”,则展现了渔民们捕鱼时的轻松愉快
注释: - 能骑竹马辨西东,未省烟花暂不同。 - 意思是说,虽然能够骑上竹马辨别方向,但不知道烟花绽放的时间短暂而不同。 - 第一早归春欲尽,庐山好看过湖风。 - 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怀念之情,希望能够早早地回到庐山去欣赏湖面的清风
【注】至:到;柴荆:柴门、篱笆,借指家。李常侍:唐代李邕曾任常侍。过郊居:经过郊外的住所。 贱子:谦辞,表示自谦。守柴荆:看守着柴门。李邕任常侍时曾到访杜甫家,但杜甫当时并未在家,所以称“过”,不是拜访。 谁人记姓名:杜甫有《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诗,其中有“朱绂少微身,荣恩兼宠锡”句,可见李邕是受皇帝之命来宣旨的,而杜甫当时并不在长安,所以用此语。 风云千骑降:杜甫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日暮天无云 日落时分,天空没有云彩,显得特别宁静。 杳杳复苍然,无云日暮天。 远处的天空显得格外的广阔,没有一片云彩。 像分青气外,景尽赤霄前。 天空中仿佛有一种青色的气息在飘散,景色在天际的尽头逐渐消失。 渐吐星河色,遥生水木烟。 星星的光芒渐渐透出,远处的水汽与树木间升起了淡淡的烟雾。 从容难附丽,顾步欲澄鲜。 我缓缓行走,试图寻找一种宁静的感觉,心情想要变得纯净而明亮。 但见收三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从题材、手法、语言、结构等角度思考。此首诗前两句是说旃檀刻像如今还很少,白石镌经古时也未曾,后两句是说回到寺院去再去寻找翻译的佛经,前面山上应该遇到雁门寺僧,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但字里行间透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感人肺腑。 【答案】 译文: 旃檀雕刻的佛像如今还很少,白石刻成的佛经过去从来没有。
注释: 湘江夜泛:在湘江上乘舟游览。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子规叫时,声如“不如归去”,所以人们常用来形容思乡之苦。 江流如箭月如弓:形容江水流动得非常快,像弓箭一样。 行尽三湘数夜中:走了三个晚上,经过了三个湖区。 无那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没有谁能知道子规飞往哪里,它的声音就像抱怨春天的温暖。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江上的夜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注释: 蜀江水:指的是长江。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巴峡:指四川的瞿塘峡,长江流经此地。巴峡以险著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诗句。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若论:如果谈起。巴峡愁人处:指巴东三峡一带风景秀美的地方,也是诗人贬谪之地,所以诗人在这里感到十分忧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长江之水从巴峡流到蜀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日夜朝宗来万里”
注释:武陵楼上春天来得早,甘子堂前花儿落下慢。楚地的乐调怪诞奇特,新歌都是大夫们的词作。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人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景象。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长”与“迟”的描写,突出了甘子堂前的花朵相较于其他植物来说更加娇嫩、珍贵,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呵护下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