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宽
【注释】 送林世调赴湖广参政 —— 送友人到湖广做参政。 已爱超迁惬所推,不知清议尚嫌迟。—— 已喜欢他的超迁(指官位升得快),但不知他是否还嫌官位不够高。 省中公事方多日,席上同年渐少时。—— 在官府办事正忙,而宴会上的同年人渐渐少了。 西控早成持檄梦,南行兼慰倚门思。—— 到了西边(指四川)就可以做官了,而南行的(指从南方来的)可以安慰倚门望亲的人。 春来舍馆浑如旧,荀氏于今更一慈。——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分析。“中秋后二夜独坐”一句中,“中秋后”点明了时间;“后二夜”点明了地点。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中秋之后的两个夜晚的所做之事:一是独自饮酒赏月;二是吟咏诗句。“不须把酒问青天”,意思是说,不必举杯向天空询问,因为月亮是圆的,它自然地挂在天空,无需询问。“秋色平分恨稍偏”,意思是说,即使秋天的景色被平分,我也感到有些遗憾
【译文】 十六夜邀请仲山济之、禹畴饮酒雪与月光交相辉映,我感叹自己未曾经历过 寒冬砚池上生出了春冰 年将近六十岁应当推举我为首,因为地处西南,已结交了朋友 坐久了没有一盏市灯,饮来官府的美酒只有三升 山阴回船时真可笑,今晚兴致正浓可以乘风破浪。 【注释】 1. 十六夜:农历每月十六日为月半之夜,古人以十六夜为良辰。 2. 仲山济之:人名,不详。 3. 禹畴:人名,不详。 4. 雪月交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综合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然后组织答案。 首先看第一句,“城里僧庐揭仰山,姚公于此昔投闲”。“城里”,指的是城中的寺庙;“僧庐”,就是僧人居住的地方;“揭”,就是打开的意思;“仰山”,指的是仰山寺;“姚公”,指的是姚少师;“此”,指的是这座寺庙,也就是仰山寺;“昔投闲”
【注释】 ①三月八日:即上巳节,古代在这一天进行祓禊的节日。东宫: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志喜:记录喜悦之事,表示庆贺。 ②仗内:指皇帝所在之处。司晨报始辰:掌管时辰的人报告时间开始。“始”是开始的意思。 ③连班:即连续不断地上朝。袍笏:古代官员穿朝服,持笏板上朝。群臣:指百官。 ④青宫:指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启:开启。依黄道:依照太阳运行的黄道轨迹。黄道:指太阳从春分到秋分运行的轨道。 ⑤金册
【注释】 宿东明院:在东明寺中投宿。东明,山名。寺院,在今江苏宜兴。 前题:指诗题《宿东明院》。慨然:慨叹。 欹枕乱蛩如昨夜:斜倚枕头,耳边传来杂乱的蟋蟀叫声,好像昨夜一样。欹,斜靠。 入门高树却多年:走进门来,看见高高的树木,又过了好几年。却多年,即“多年去”。 季方不与元方在:季方和元方不在(季方、元方:都是作者的朋友)。 小朗还从大朗贤:年轻的郎君(小朗)还跟随有才德的大郎君(大朗贤)。
夜宿启南宅风雨大作 宾筵灯烛对清光,更许扁舟系岸傍。 注释:宾客的筵席上,灯光明亮照映出一片清光,我还被允许把小舟系在河岸旁。 译文:在宾客的宴会上,灯光明亮照映出一片清光,我还可以把自己的小舟系在河岸旁。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宾客宴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宾客共度良宵的喜悦之情。 众窍尽号风在野,旧痕犹记水侵墙。 注释:所有的洞穴都因风雨而发出声音,那些痕迹仿佛还在提醒我那水侵入墙的事情。
步屐重临塔影边,禅房深处袅香烟。 金陵黄气惟当代,兰若清氛似往年。 花石映门幽径侧,竹林围屋古台前。 旧游零落多诗思,莫怪摩挲为怅然。 译文: 再次踏上这片曾经走过的地方,塔影映在脚下,深院中飘荡着袅袅香烟。 金陵城的黄色烟雾笼罩了整个时代,而这座寺庙的清新氛围却仿佛还停留在过去。 花石桥映照着庭院小路,竹林围绕的房屋坐落在古老的台基前。 那些逝去的旧游让我充满了诗意思绪
灵岩山 三十年来续旧游,暮春时节水西头。 前朝古迹终难灭,半日浮生得自由。 鸟下林间双白羽,山横湖上两青沤。 笛声忽自琴台起,落日都忘滞彩舟。 注释: 1. 灵岩山:指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所在的山,因其风景秀丽而闻名。 2. 三十年来续旧游:意指诗人与灵岩山之间的缘分延续了三十年。 3. 暮春时节:描述的是春季的傍晚,天气渐暖,花开的季节。 4. 水西头:指的是靠近杭州西湖的地方
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解释、翻译和注释,以及最后的赏析: 1. 诗句释义: - 七月辽阳已降霜:指诗人所在之地在七月份时已经降下了初霜。 - 簪头落地野榛香:意指诗人因久未归家,其头上所戴的簪子掉落在野草间,野草散发出的香气。 2. 译文: - 七月,辽阳(今属辽宁省)已是银装素裹,地上铺满了初雪。 - 然而,自从三年前离开燕山(即北京附近地区,燕山是其家乡的象征),我就未曾再踏足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