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宽
雪寒探梅 新年京国竞繁华,东巷深居自一家。 春到不如吴下晚,石湖诗里探梅花。 注释:1. 京国:京城。2. 石湖:即苏轼的《于潜僧绿阴堂》中所说的“我本江海人,狂游天下遍。”3. 吴下:古时指江苏苏州地区,这里代指苏州。4. 家:隐居之所。5. 探梅花:指在石湖诗里寻找梅花的踪迹。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北京过年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家乡苏州的美好回忆。 第一句“新年京国竞繁华”
【注释】 兴福寺:位于江西九江,为江南名刹之一。木末:树梢。禅林:佛教寺院,亦指僧人。梅花:即梅。半日:一昼夜的四分之一,这里指半天。 【赏析】 此诗写春游兴福寺的所见所感。首二句先写景后抒情。“九坞寒泉一涧流”,点出寺在山间,以“一涧”写出泉水之细长,以“寒泉”写出其清澈冷冽,又用“九坞”点出其山势重叠,景色幽美。这两句是写寺外景。 “遥从木末见山头”,写远望所见。“木末”即树梢,此处借指山顶
【解析】 题王浚之画茅山图:茅山是句容县的古县,诗人多次经过这里,看到荒僻的溪水从万转中流出来,乱松林中隐藏着茅山。 茅山在诗人的记忆中,依旧在,只是被云雾遮蔽了,白云开处,三峰露出。 【答案】 译文见上。 注释:万转,形容水流曲折蜿蜒,回环百转。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茅山,后两句写云封茅山。前两句以“万转”和“出乱松”来表现茅山的险峻;后两句以“白云”和“开处”来表现茅山的美丽。诗人通过对比
金昌亭侧旧楼居,索画人来坐不虚。注释:在金昌亭的旁边,我住着旧时的老屋子,索画的人来了,我坐在他对面,不会感到遗憾的。谁信高年笔犹健,案头临画似临书。注释:谁能相信,我年纪这么大了,我的字还是那么有力,我在案头临摹画作,就好像我在临摹书籍一样。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陈季昭对一幅画作的赞美。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一幅画作与读书、写字等活动相提并论,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
【注释】 藤蔓:指葡萄架。 红稀:颜色较淡。 枣叶青:指枣树上的叶子是青色的。 欲逃新暑:想要躲避夏天炎热的天气。 只登亭:只是登上了亭子。 夕阳西去清阴满:太阳落山后,清凉的余荫布满了整个园林。 闲向篱根拾鹤翎:闲暇时到篱笆边捡取鹤的羽毛。 【赏析】 此诗首句写夏末秋初,园中小亭中人的心情。次句写诗人在烈日炎炎之中,登上小亭以求凉快。三、四两句写诗人登上小亭之后所见之景。“夕阳西去”
偶值三旬隙,堪偿千载忙。 有官原是夏,此日岂无阳。 重过烟花市,长驱翰墨场。 不缘持玉节,安得解铜章。 未去须常会,将来孰可量。 试看王子宅,或比郑公乡。 饮处谁招得,行机已坐忘。 园蔬从嫩摘,山果更高装。 弄月当花槛,临风泛羽觞。 幽篁如客瘦,独鹤拟人长。 使者新恩渥,儒生故态狂。 阳关莫先唱,西出路微茫。 【注释】 1. 偶值三旬隙:偶尔遇到三个月的空档期。三旬,古代以一个月为三旬
【注释】: 荷钱(hé qián)初放:指荷叶刚刚展开。 乱浮萍,漂浮的浮萍。结翠屏:长出了翠绿的荷叶。 几日:几天。 无雨到:没有下雨。 莫斟池水入花瓶:别往花瓶里灌池塘的水。 【赏析】: 夏日园中小适二首 其一 荷叶田田初出水,荷花婷婷正开放。 夏风习习送清凉,小虫唧唧闹不停。 蜻蜓点水舞翩跹,鱼儿戏水乐融融。 荷塘月色如仙境,美景尽收眼中心。 夏日园中小适二首 其二 荷钱初放乱浮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注释,以及对其内容和主题的赏析: 送杨君谦致仕 诗句解释: - 公署席未暖:在官府的座位还没有坐热,就急忙辞去。 - 求去何嗷嗷:为何如此悲伤地要求离去? - 济河先焚舟:准备渡河时却先行烧毁船只。 - 预卖冠与袍:提前卖出自己的帽子和衣服。 - 我不更劝子:我不再劝你,因为你的决心非常坚定。 - 昨者见章疏:昨天看到你的奏章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宿、襟、燕山、凄。 【答案】 ①客中心情落寞,两鬓花白;②在河西县住宿十天,路走得很艰难;③一夜之间下起了大雪,才知已来到燕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诗歌中的技巧,最后结合技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赏析。“铜坑”指铜器坑冶遗址,在今浙江萧山西北,是一处古迹。“遍杨梅”,遍地杨梅。“曲径人从树杪来”,“树杪”指树枝的顶端。这二句写铜坑山下到处长满了杨梅树,人们在弯曲曲折的小路上从树顶走过。“共爱石桥凉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