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壬辰九月二十三日始寒以诗记之:这是诗的开头,表明创作时间是壬辰年(1082年)九月二十三日。诗人在这一天开始感到寒冷,因此写下这首诗以作记录。 - 朝来怪底冷,前此已重阳:这里“朝来”指的是早上醒来时感到特别冷,而“重阳”通常是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一天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突然变冷天气的感受。 - 渐逼裤襦节,稍闻炭火香:随着气温的下降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的把握。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关键。“建国今陈迹”一句中关键词“国”是指西汉,“建国”指建立西汉王朝。“陈迹”指的是西汉灭亡后,留下的遗迹。“游人”指的是那些到广州来游玩的人。“合赋诗”中的“赋诗”指作诗。“国陈迹”指西汉灭亡后,留下的遗迹。“游人”指那些到广州来的游客或游历者。“合赋诗”指作诗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中第一句“四十缁成素,清明绿胜红。”是说四十岁的人头发都成黑色了,清明时节,树叶的颜色比春天的红花还要红。第二句“形容千虑后,门馆一贫中。”是说经过长年的考虑和忧虑之后,家中只有一间空荡荡的屋子。第三句“白日时时别,青芜处处同。”是说白日里常常分别告别,到处都是青青的杂草
【注释】 由也:即刘裕,晋朝开国皇帝。牢之:即司马道子,东晋时期权倾一时的大臣。外甥:指作者的哥哥司马休之的儿子刘休年。时情:指时事。客老:寄人篱下的孤苦。秋色:秋天的颜色。钩辀:古代车辕上的一种装饰,用象鼻形的木片做成,挂于车上,以随风声而发出声音。越台:在建康(今南京)城北,为三国吴大帝孙权修筑。这里指三国时的石头城。休吊古:停止凭吊旧迹。旅魄:游子的魂魄。惊:惊动。 【赏析】
十月复暄 谁会世问事,即今冬后秋。 残年仍御袷,先日已重裘。 地势炎州令,天时北客愁。 此生橐籥内,反复任吹咻。 注释:十月又迎来了暖和的天气。谁会世间的事?如今已是冬季之后的秋季。残年仍然要穿上御寒的衣服,提前准备了厚衣服。地势在炎热的地方当县令,天时又是北方客居的人感到忧愁。这一生的行踪就像在风箱里一样,不停地被吹来吹去。 译文:十月又迎来了暖和的天气。谁会世间的事?如今已是冬季之后的秋季
【注释】 收景:指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初书:指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书成蕉叶题”句。并示药物:指杜甫《奉济驿重送严侍郎》中的“药裹赐千里”等诗句。乾坤心腹友,江海鬓毛斑。乾坤:天地,这里指作者的朋友。心腹:心腹之交,指知心朋友。江海:指作者自己。鬓毛斑(biā):鬓发花白。形容年老。 药补他乡阙,书开故国颜。药补:指用药物来滋补身体。他乡阙:指在异乡的缺憾。书开
【解析】 本诗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借重阳节之景抒发思念兄弟之情。首联点明题意,重阳节是陶渊明辞官归园田居的日子,贾谊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也是在重阳节作的。颔联写自己登高时所见之景:秋色苍苍,衰颜紫菊。颈联写登高之后的感受:登高知地尽,引满觉天旋。尾联写去年京城的雨,茱萸对惠连。 【答案】 (1)“重阳”“单阏”:重阳节为九月初九,农历九月逢单月,即“单阏”。 (2)“衰颜”“紫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人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人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人们庆祝春节的日子。 伤心极:非常伤心。伤心到极点。 天时触目新:天气晴朗,万物复苏,景色一新。 残梅诗兴晚:梅花已经凋零,诗情画意也随之减退。 细草梦魂春:春天的气息让人如痴如醉,仿佛在梦中与春风相伴。 挑菜年年俗: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忙着采撷蔬菜准备过年。 飞蓬处处身
舍弟书约今秋到此, 此日方收信,前时已具舟。 开头今几月,软脚定中秋。 凉德为兄忝,炎荒代尔忧。 从今西望眼,应到见时休。 注释: - 舍弟:指作者的弟弟。 - 此日方收信:表示收到弟弟的信是在这个日子。 - 前时已具舟:意思是在之前已经准备好船了。 - 开头今几月:开始算起现在已经过了几个月。 - 软脚定中秋:中秋节的时候船应该是最不稳定的,因此这里用“软脚”形容。 - 凉德:谦虚的说法
《九日独酌》 登高无老伴,引满自高歌。 欢意天边少,重阳野外多。 黄花空岁月,白首尚关河。 他日龙山兴,吾今在网罗。 注释:登上高山没有老朋友相伴,自己斟满酒杯独自高唱。 欢乐的心情在天边已经很少,重阳佳节的郊野里却有很多。 黄色的菊花只是白白地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到了老年依然心系国家边境的安危。 将来有一天定要像晋朝的王安丰一样在龙山举行宴会畅饮,现在只能被囚禁在洛阳城下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