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
题蒲石轩 青青水中蒲,磊磊涧边石。 托根相依倚,出处同所适。 【注释】青青:形容颜色鲜艳。 水:这里指的是流水。 磊磊:形容石头的形状奇特、突兀,像块垒一样。 托根:指蒲草的茎。相依:相互依靠。 出:出仕。处:隐居。同:相同。 适:适宜、合适。 托根各有宜:意思是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出处亦有时:意指人的出处(出身)也有不同。 昔也俱弃捐,瓦砾沉污池。 【注释】弃捐:抛弃。 污池
【注释】 砂子岭:在福建建阳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白云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为武夷山脉主峰,也是闽北第一高峰。 雨馀石磴静无泥:指雨后山路的石阶上没有泥泞。 幽禽:指隐居山中的鸟儿。 兴亡事:比喻国家、民族的盛衰大事。 赏析: 《砂子岭》是一首咏物抒怀诗。首联写砂子岭的风光,颔联写砂子岭的气候,颈联写砂子岭的鸟鸣,末联写砂子岭的意境。这首诗以砂子岭自然景物为背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相关内容,并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等,加以理解作答。“八面棂窗八面开”意思是:门窗的格子有八面,都是向外开着的。“画屏窗外绿如苔”,意思是:画屏上窗外的景致绿得好像青苔一样。“竹床藤枕凉如水”,意思是:竹编的床和藤制的枕头凉爽得就像水一样。“睡熟不知山雨来”,意思是:我睡得很熟,不知道山中下雨了
【注释】 亭间的老树郁郁葱葱,疏落的翠影映衬着小亭。远处的山峦在轻烟薄雾中时隐时现,轮廓模糊难辨。我扶着筇竹杖向溪边走去,问清溪之水是否还在长江里翻滚浪花?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在江边看到的景象。前两句是写近处的景色,后两句是写远处的景色。 开头两句“老树亭间翠影疏”写的是亭子附近的风景,“远山烟外淡模糊”写的是更远的景色。 第一句中“老树”,即指亭子旁边的古树
【题解】 此诗题作“题画”,当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借写景寄托诗人的感慨。 【注释】 1. 林皋:指山林、田园。 2. 谁家翁:何人?指谁家的老者。翁,对老人的尊称。 3. 怅望:因有所思而神往、遥想、遥望之意。 4. 天际:指天空边际。 5. 沧江空:形容江水浩渺,无边无际。沧海:大海;沧,青色,多用来形容颜色青黑,这里泛指大海。 6. 海潮初落:海潮刚刚退去。 7.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赏析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考点要求,如“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表达技巧”“评价思想情感”等,然后浏览诗歌,把握诗中景物的形象特征、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心境情感等,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题中,第一句“岸上青山山下云,孤舟潮落系江滨”,描绘了一幅山水相衬、舟行江边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在山间小舟中观景的惬意和闲情逸致;第二句“却看江上风涛险
注释:大地长久以来就嗟叹着风土的不同,但昊天最终还是见证了岁时的相同。我打算明天早晨登上南山去为皇上祝寿,如何才能将封禅的辞令交给晓风传扬呢?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除夕之夜有感而作。“大地久嗟风土异”一句,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昊天终见岁时同”一句,表达了自己希望天下太平的愿望。“来朝拟上南山寿,安得封词付晓风”一句,表达了自己想要为皇上献上封禅辞令的愿望。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注释】: 1.甲辰之冬十月望:甲辰年冬十月初。甲辰,指代一年中的某个月份,这里指的是农历的腊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份。 2.行客:指远行的旅人。 3.此时应到家:在这个时候应该到家了。 4.双亲:父母。 5.淹泪眼:因思念而流泪。 6.问儿何事在天涯:询问儿子为何漂泊在天涯。 7.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的诗。全诗以“遣人归寄”四字为线索,通过写远行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画上的溪上青云好结居,午后的阳光下不必废去葵草和蒲苇。松风拂醒我那江湖梦,还让我听到潮声撼动草庐。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抒发隐逸之情的诗。首句写画中的自然景观,“溪上青云”是画的主题,“青云”是比喻,用来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色。“午阴”指的是中午的阳光,“不用废葵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认为在这样宁静的环境里,没有必要放弃种植葵草和蒲苇。第二句写诗人的心境
【注释】 屈盘:弯曲盘旋。灵物:神灵之物,指画中的松树。那无:哪有。 风雨:风雨交加之时。擘:裂开,分开。崖:山石。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咏古松的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赞美松树不畏风雨雷电,顽强生存的精神。首句“老松屈盘倚亭树”,描绘出松树生长在亭子里的景象。第二句“灵物那无鬼神护”,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崇敬之情。第三句“只愁一夜风雨来,化作神龙擘崖去”,通过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