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颙
这首诗的韵律和结构都十分规刋。它由四句诗组成,每一句都遵循了相同的押韵方式。这四句诗分别描述了风、雨、雷、粟四种自然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1. 第一句:"再和来字韵",这里的"再"表示重复的意思,"和"则表示和谐。整句话的意思是再次使用了来字这个韵脚进行押韵。 2. 第二句:"风倦长坡化雨来","风"和"雨"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它们被并置在一起
诗句释义: 1. 内家端午赐新衣,万姓千官乐盛时。 - “内家”指的是宫廷或皇家内部的家庭,端午节期间,皇帝会给内家人赐发新衣服以示恩惠,这体现了节日的喜庆和皇家对臣民的关怀。 - “万姓千官”泛指所有民众及官员,说明节日不仅仅是皇室成员的享受,而是整个国家、所有民众共襄盛举的时刻。 - “乐盛时”表示节日气氛欢乐,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2. 榴火喷人初霁雨,蒲觞醉客竞题诗。 -
诗句:海若冯夷尽效诚,阿香巽二更多情。 译文:海水之神和水神都表现出诚意,阿香和巽二更充满情感。 注释:本句中“海若”指大海之神,“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这里用来形容自然界的壮观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力量与和谐。而“阿香”、“巽二”则分别指的是某种花卉的名称,它们被用来增加诗歌的美感和意象的丰富性。 赏析:此句诗通过运用神话中的自然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壮丽景观的赞美之情。海若、冯夷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主要描绘了苍龙降雨的景象和对诗人的喜悦之情。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苍龙将雨出山来,天为生灵息祸灾 - “苍龙将雨出山来”:描述苍龙(即龙,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雨水)即将降雨的景象。 - “天为生灵息祸灾”:表示天空降下雨水,是为了解除众生的灾难。 2. 甘泽既能随愿足,片云未必为诗催 - “甘泽既能随愿足”:意思是说,雨水能带来甘甜的水泽,满足人们的需要
幽怀 不染纤尘六十年,梦魂长是寄林泉。 闲拖竹杖云边坐,醉脱蓑衣石上眠。 涧水煮茶和月汲,地炉收叶带霜然。 平生湖海知心少,惟结山猿野鹤缘。 注释: 幽怀:寄托情怀。 不染纤尘六十年:形容自己清高、淡泊名利、超脱世俗六十年。 梦魂长是寄林泉:梦魂常常寄居在山林之中。 闲拖竹杖云边坐,醉脱蓑衣石上眠:闲着无事时,我常常拖着竹杖在云边坐着,喝醉了酒就脱掉蓑衣睡在石头上。 涧水煮茶和月汲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刘克庄。以下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 1. 桃源春晚落花深,仙子乘鸾去莫寻。 - "桃源":指传说中的理想境地,通常与桃花源、世外桃源等联系在一起,这里可能是指一个隐秘的地方。 - "春晚":春天的一个时期,可能是傍晚时分。 - "落花深":落花遍布,景色幽深。 - "仙子乘鸾去莫寻":形容仙女乘着仙鹤离去,不再寻找。 2. 地僻惟闻猿啸月,岩空无复鹤听琴。 - "地僻"
诗句: 1. 牧羊人去杳无踪,欲访仙乡路不通 - 注释:牧羊人已经离去,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想要寻找那个仙境般的家园,但是道路已经被阻断。 2. 楼殿势穿云影里,笙箫尽断月明中 - 注释:那座楼殿仿佛穿透了云层,出现在月光下的影子里。笙箫声在寂静的月光中完全消失。 3. 岚光点点流空翠,春色重重驻老红 - 注释:山间的雾气映照着天空,形成一片片绿色的光影。春天的色彩深深扎根在古老的树木上
注释: 1. 世乱飘零席未温,香蒲何暇荐芳尊。 译文:世间动乱,我漂泊不定,座位尚未温暖,哪里有心思去品味那芳香的酒樽?(“恩宠承平旧”意为享受过皇帝的恩惠,现在国泰民安,但作者此时已无法享受这种生活) 2. 伤时倍觉孤难立,访旧空惊半不存。 译文:面对乱世,我倍感孤独,难以立足;探访故人,却发现他们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半不存”意为“大部分已不在”) 3. 灿灿火榴明照眼,离离烟草暗销魂。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时论田亩输银赋”:这里的“时论”指当时的讨论或评论,"田亩"指的是农田,“输银赋”则指的是农民需缴纳的银两税赋。 2. “固守金汤动万全”:这句表达了对某个地方(如城市、国家)守卫得非常严密,确保无懈可击。"金汤"是坚固的防御设施,象征保护和安全。 3. “使君才调亦堪怜”:这里提到的“使君”,通常指地方行政官员,“才调”指的是其才能与风度。"堪怜"则是怜悯的意思。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解释及翻译: 首句: 剑不潜锋岁未丰 剑不潜伏锋芒,指剑未藏锋(没有显露锋芒),意味着今年收成不好。 次句: 带牛佩犊走西东 形容农民带着耕牛和农具到处奔波耕种,生活艰辛但勤劳。 第三句: 谁怜耕垦三时力,不直干戈一扫空(干戈) 谁可怜那些辛勤耕作一整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