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颙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时论田亩输银赋”:这里的“时论”指当时的讨论或评论,"田亩"指的是农田,“输银赋”则指的是农民需缴纳的银两税赋。 2. “固守金汤动万全”:这句表达了对某个地方(如城市、国家)守卫得非常严密,确保无懈可击。"金汤"是坚固的防御设施,象征保护和安全。 3. “使君才调亦堪怜”:这里提到的“使君”,通常指地方行政官员,“才调”指的是其才能与风度。"堪怜"则是怜悯的意思。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解释及翻译: 首句: 剑不潜锋岁未丰 剑不潜伏锋芒,指剑未藏锋(没有显露锋芒),意味着今年收成不好。 次句: 带牛佩犊走西东 形容农民带着耕牛和农具到处奔波耕种,生活艰辛但勤劳。 第三句: 谁怜耕垦三时力,不直干戈一扫空(干戈) 谁可怜那些辛勤耕作一整年的人
【注】:至正戊戌:1348年。 东篱:东园的篱笆,借指菊花丛。 白衣:此处指征人未归。 望断夕阳亭:夕阳亭在长安城西。 征鸿:远行的候鸟。 战马:指南征将士。 秋菊:泛指菊花。 奇峰:山峦。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所作。这一年,元兵攻陷了大都,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诗句】 云锁当年落帽台,满山黄菊为谁开。 久无异士高人识,长有狂蜂妒蝶猜。 斜日东篱增感慨,西风南国正尘埃。 如何得似承平旧,与客携壶共酒杯。 【译文】 曾经高谈阔论的落帽台,如今被云雾笼罩,菊花盛开满山野,可又有谁会欣赏? 长久以来缺少知己和贤者赏识,总被那些轻浮之人嫉妒和猜疑。 夕阳映照下的东篱,让人感慨万千,秋风扫过的南方,却正是战火纷飞之地。 怎样才能回到太平时期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之翰的《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 风急登高野客伤,悲笳声里过重阳。 译文:风急,登高野客伤心,悲伤笳声中度过重阳节。 注释:登高野客:登山野客。野客:山野间游人。悲笳声:悲凉的笳声。悲笳:悲凉的笳声。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节日。 正须击剑论《孤愤》,何暇携壶举一觞。 译文:正要挥剑议论《孤愤》,哪有闲暇拿起酒杯畅饮。 注释:《孤愤》: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鬼谷子所著
诗句释义 1 再和前韵 - 表示作者再次创作并使用之前诗韵的诗歌。 2. 今年端午去年同 - 指的是今年端午节与去年相同,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重复性。 3. 老去闲身转不容 -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不再允许像年轻时那样自由行动,这里表达了对年老体衰的无奈感。 4. 几欲入山穿薜荔 - 作者渴望进入山林之中,穿行于薜荔(一种常绿植物)之间,象征着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 5. 常思浮海采芙蓉 -
《至正戊戌九日感怀》的诗句及其译文如下: 满城风雨晚凄凄,城北城南尽战车。 注释:满城风雨,形容当时京城内外一片混乱,到处都是战乱的景象。城北城南,指的是京城的南北两端,那里已经变成了战场,到处是战车和战马。 无药可能医世乱,有钱常欲买山居。 注释:没有药物能够治愈这乱世的痛苦,有钱的人总是想要购买一个山间的住所来躲避战乱,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 床头小瓮开新酿,屋底明窗读古书。 注释
【注释】 至正戊戌:元至顺年间,公元1330年左右。 饮浊醪:喝浊酒。 醄醄:醉貌。 云边黄菊:指菊花,这里借指高洁的人品。 纫芳佩:把黄色的菊叶系在衣带上,表示自己有清高的志趣。 世上红尘:指世间的繁华富贵。 袭敝袍:披着破旧的衣服。 陶令:东晋人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孟嘉:晋朝时人,字季重,曾任大司马桓温参军,以气节闻名。 登临我亦秋风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语言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读懂全诗,然后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进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综合分析即可。“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是这首诗的题目,其中“至正戊戌”是指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九日感怀赋”则表明这是诗人在重阳节时所写下的作品。从题中可知,此诗为重阳节时所作。
【诗句释义及翻译】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至正戊戌,指元朝至正年间,也就是1349年。门掩东篱处士家,意思是说诗人家门前的篱笆上,已经长满了杂草,显得十分荒凉破败。每逢佳节惜年华,意思是说在每一个节日到来的时候,诗人都会感到时光流逝的痛苦和惋惜。黄花有恨惊秋老,这句话中的“黄花”是指菊花,菊花常常被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孤寂和哀愁之情。惊秋老,意思是说因为菊花的枯萎,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和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