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整东篱贳酒瓶,白衣望断夕阳亭。
征鸿北度烟尘冷,战马南嘶草木腥。
嫩菊半开香未老,奇峰相对眼终青。
何当得与渊明约,共醉秋风不愿醒。

【注】:至正戊戌:1348年。

东篱:东园的篱笆,借指菊花丛。

白衣:此处指征人未归。

望断夕阳亭:夕阳亭在长安城西。

征鸿:远行的候鸟。

战马:指南征将士。

秋菊:泛指菊花。

奇峰:山峦。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所作。这一年,元兵攻陷了大都,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在诗中抒发自己对国难深重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首联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黄昏的景象;次联写北征之师的艰苦处境;三联写南方草木的萧条景象;末联以陶渊明自比,表示自己有隐遁山林、不仕元朝的愿望,但又想与友人共饮美酒而不想清醒。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菊花盛开,但是没有人欣赏它们的美丽,也没有心情饮酒赏菊。“白衣”一词既指代着出征之人,又暗含着征人未能归来的遗憾。“望断夕阳亭”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哀叹。这一句中还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接下来的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征鸿北度烟尘冷”,描绘了大雁向南飞翔的情景,而“战马南嘶草木腥”则描绘了战马奔腾时的雄壮场面,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破坏。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来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的折磨。

最后两联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和愿望。“嫩菊半开香未老”描绘了菊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奇峰相对眼终青”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叹。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深沉真挚,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自然的深深关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