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兀兀堆堆:指头陀僧,意指头陀僧的形貌。髑髅眼开:指头陀僧的眼睛如髑髅(死人的头骨)一样空洞无神。全身放下:指头陀僧的全身都放下了。借伴还来:指头陀僧借宿于善男子的舍宅。一弹指响流通句:指头陀僧念诵一句佛号,如同弹奏一下琵琶那样动听。楼阁门门见善财:指头陀僧所住的寺院里有许多楼阁和门户,里面居住着许多善男子。 【赏析】 这首偈颂写的是头陀僧的形象。头陀僧,又称沙弥行或比丘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三百六》诗中的第一首诗,全诗为: 形骸槁如,林壑深居。 衰发雪松白,闲情霜竹虚。 智游空劫珠胎蚌,妙应因缘井觑驴。 豹雾之虎,龙雷之鱼。 黄梅衣钵绳绳信,卢老心传不识书。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形骸槁如,林壑深居。 注释:身体已经干枯,仿佛在深深的山林中隐居。 2. 衰发雪松白,闲情霜竹虚。 注释:稀疏的头发如同白雪覆盖的松树
以下是对《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二百九十七》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地水火风,因缘会同”:大地、水体、火、风四种元素,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存在。这里的“因缘”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会同”则意味着这些元素的和谐共处。 - “见闻知觉,门户疏通”: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知功能,人们可以了解世界。这里的“门户”比喻为通往知识的途径或窗口。 - “随宜而得用
【注释】 ①化主:佛家语,指化身为佛。写真:画像。求赞:请人作赞。②涧月之孤:形容月亮如在清幽的山涧中独自高悬。③岩松之癯(qú):形容松树瘦削如岩石。④秋生眉目:秋天使人的容颜显得更加清秀。⑤发须:胡须。⑥诸法相:指一切事物现象。⑦妙存之性:指事物的本性。⑧一尘飞巨海,片雪点红炉:用“一尘”和“片雪”形容极小的东西也能产生极大的力量。⑨应事:应对事物。头头俱出碍:处处都产生障碍。⑩自然
【注释】 发:头发。衰:衰老。眼寒秋碧:形容眼白的颜色像秋天的绿色。 壁立千寻,体得有家风,心传亡辙迹:形容画中的佛像屹立在墙壁上,形象生动逼真,仿佛有家传的风格;画家在画中把佛祖的真谛传授给了后人,使后人能够领会其意。 少林:禅宗寺院。祖师:指达摩。 黄梅:禅宗名山。行者:指慧能。 唐言:唐代的语言。 横画:指唐代绘画中常见的线条勾勒法,即用笔锋转折处画出的线条。 【赏析】
【注释】 雪发:形容人头发白而多。霜须:形容胡须白。风袖烟裾:形容衣服如烟雾一般飘动。豹雾之虎:比喻变化迅速,如虎豹之变。龙雷之鱼:比喻变化迅速而不可捉摸。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题画诗中描绘自己年老的形貌,并借以抒写感慨。此篇是作者为一幅画像写的赞语。上片描写画家的笔法,下片抒发感慨。 “雪发霜须”,用“雪发”来形容人的白发,用“霜须”来形容人长出的白胡子,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的衰老
【注释】 1. 棱:棱角分明。苍厖(máng):深黑的鬓发,这里代指老年。壑(hè)眼碧双:双眼如碧绿的潭水,形容眼睛炯炯有神。 2. 未开蛰户:蛰居的动物还未出来活动。 3. 漳江:古地名,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4. 狡兔治三窟:比喻善于筹划,防备多种意外变故。 5. 孤猿应六窗:孤猿即独处山林的猿猴,它应答着山间六窗,意指隐居生活自得其乐。 6. 运水般柴呈妙用
【译文】 松树皮老而皮肤皴裂,竹叶瘦而节棱分明。 头发白如远山之雪,心灵明亮如同长夜的明灯。 笔法回旋精妙,使用自如流畅。 因缘妙触初无碍,这是玲珑岩下那位僧人。 【注释】 ①禅人:禅宗僧人。 ②并化主:即“并”字和“主”字合成的“禅”,是禅宗的别称。 ③二百九十六:作者自号,此诗为其二百九十六首之一。 ④皮皴:指树木皮色干枯,皱纹纵横。 ⑤发白远山雪:形容白发如雪。 ⑥心明长夜灯:形容心志光明
【注释】 1. 禅人:指僧人。2. 化主:指佛像或菩萨像。3. 写真:绘画。4. 并:合在一起。5. 起:动词,开始。6. 倒:动词,翻转。7. 机头:指佛祖。8. 思议:思考、考虑。9. 妙应无听:意即“妙应无闻”,是佛教术语,意为一切声音皆如虚空般虚无缥缈,不可听闻。10. 二仪:古人对天地的称呼,这里指日月。11. 万象:万物。12. 根源:事物的根本或起源。13. 识(zhì):了解
形与声幻化为幻身,听闻见智随缘。 自然出碍,平等何疑。 莹明而绝累,圆应而无疵。 且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