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胡床,握麈柄。
句中起倒,机头偏正。
真得出思议,妙应亡眺听。
彻二仪万象根源,识诸佛历代性命。
曲直逆顺兮任纵任横,长短方圆兮何少何剩。
【注释】
- 禅人:指僧人。2. 化主:指佛像或菩萨像。3. 写真:绘画。4. 并:合在一起。5. 起:动词,开始。6. 倒:动词,翻转。7. 机头:指佛祖。8. 思议:思考、考虑。9. 妙应无听:意即“妙应无闻”,是佛教术语,意为一切声音皆如虚空般虚无缥缈,不可听闻。10. 二仪:古人对天地的称呼,这里指日月。11. 万象:万物。12. 根源:事物的根本或起源。13. 识(zhì):了解、认识。14. 曲直:指事物的曲折与平直。15. 长短:指事物的长短不一。16. 方圆:比喻事物的正反和曲直等方面。17. 任纵任横:指事情的发展或存在可以任由其自然,也可以任我摆布。18. 何少何剩:意即“什么不足”或“什么多余”。19. 曲:指事情发展的曲折性。20. 直:指事情发展的直线性。21. 方:指事情发展的状态,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等。22. 圆:指事情的发展状态,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等。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佛教艺术的诗歌,主要描绘了佛像或菩萨像的画像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充满宗教色彩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首联“据胡床,握麈柄”,描绘了一位僧人正在画佛像的场景。僧人坐在胡床上,手握麈柄,准备开始画画。这里的“据胡床”指的是僧人坐在胡床之上,而“握麈柄”则是在绘画之前准备工具的动作。这一联既描绘了场景,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僧人。
颔联“句中起倒,机头偏正”进一步描绘了佛像的形态和特点。诗句中的“句中起倒”,可以理解为佛像的头部呈现出一种倒置的状态,而其身体则保持端正的形态。这一联既描绘了佛像的形态,又体现了佛教对于世界的一种看法——一切都是颠倒的,但同时又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
颈联“真得出思议,妙应亡眺听”进一步描绘了佛像的特点。诗句中的“真出”是指佛像的形象真实而又超越世俗,“思议”则意味着佛像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义,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和想象。而“妙应”则是指佛像的存在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这一联既描绘了佛像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尾联“彻二仪万象根源,识诸佛历代性命”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诗句中的“二仪”指的是天地之间,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起源;“万象根源”则是指万物的根本和起源;“诸佛历代性命”则是指佛教历史上的种种佛陀及其生命轨迹。这一联既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又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佛像的描绘和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揭示,展现了一幅充满宗教色彩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