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 其一,“高岩之雪兮颠毛衰白,远水之秋兮眼棱寒碧”,这两句写山的景色,山高而雪重,山静而水深,山高耸入云霄,白雪皑皑覆盖其上,山静如处子,水面清澈见底,秋天的湖水泛着清冷的碧色,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和水以人的情态,写出了山高、雪厚、水清、水深,写出了冬天的寒冷、寂静和清冷。 其二
注释: 至微至精,无像无名。 这是形容佛的微妙和精深,没有可以比喻的形象。 其传也默而成,其得也虚而盈。 这是说佛的教化无声无息地完成,他的所得却是充实的。 夜永斗柄转,秋高河汉横。 夜晚很长,北斗七星的柄已经转向了北方;秋天很高,银河横贯天空。 人来借问正因字,鼠粪无将污我羹。 有人来借问,我就告诉他们“正因”这两个字,因为那是佛的名号。如果用鼠粪来玷污我的羹饭,那就太不尊重我了。 赏析:
注释: - 颠毛之丝,眼角之黐。:形容人老了,头发白了,眼角下垂。 - 是身颓老,与世支离。:形容人的衰老和孤独。 - 枯禅心了了,空劫鼻垂垂。:形容人的心境如同枯萎的禅心一样,没有生气。 - 晓寒霜结,山川薄霁。:早晨的寒气让霜结,天色逐渐放晴。 - 夜月行河汉,迟借伴还来。:夜晚的月光照亮了银河,我迟迟地借用同伴的力量回来。 - 机用妙不销,弹指知音知。:机会的运用巧妙无比
心空自灵,性了非情。 玉马寒泉饮,泥牛夜月耕。 尘尘智起,物物幻成。 二仪万像纵横说,相与今时作证明。 注释: 1. 心空自灵,性了非情:心灵空虚而灵明,本性超脱而不执着情感。 2. 玉马寒泉饮,泥牛夜月耕:用玉马比喻高洁的品德,用泥牛比喻勤劳的品质。在寒冷的泉水中饮水,在夜晚的月光下耕作。 3. 尘尘智起,物物幻成: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都是由尘埃和物质构成的。智慧也随之而起,一切都是假的。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逐句释义: 1. 本无今有,觉空幻受。 - “本无今有”意味着本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却有了。 - “觉空幻受”指的是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但接受这种虚幻的存在。 2. 真相俨然兮威音之前,妙触出碍兮影响之后。 - 这是对佛家“真如”概念的一种描述,认为真实的本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声闻(佛教中的入门者)之前,只有威音(佛教中的神性声音)存在。 -
【注释】 1. 老抱孤踪:指孤独地生活。孤踪,独自流浪。 2. 岁寒之松:指经受了严寒考验的松树。岁寒三友之一。 3. 静含远韵:形容人的气质、神态宁静而含蓄。 4. 霜晓之钟:指清晨时分的钟声。 5. 黄氏之羊起石:传说羊起石是黄帝的化身。 6. 陶家之梭化龙:传说陶侃家有梭织机,其梭化为龙。 7. 刹刹尘尘见身相:形容人或物在尘世中纷纭复杂,千变万化。 8. 门门何处不相逢:指无论走到哪里
【注释】: 1.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禅人是禅宗,是佛教的修行者;化主是佛菩萨,是教化众生的大德。此诗是为禅人并化主画写真像而写的一首赞词。 2. 其三百十二:指《颂三十二相》一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 3. 形衰柳蒲:柳树和芦苇都是水边生长的,衰老后颜色就会变暗,形状也会变得弯曲无力。 4. 心老江湖:江湖是指广阔的水域,心老则指心境已经老练成熟,不再浮躁。 5. 鱼潜波路静:鱼儿在水中游动
【注解】 1.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这是一首赞美画僧的诗,其大意是赞美他像霜、雪一样清瘦;像竹、松一样坚毅;像河汉一样宏伟;像月、鲸一样高深莫测。 2. 三百四:指这首诗共三百四十个字。 3. 须:指僧人的头发和胡须。 4. 颅:指僧人的头颅。 5. 腹:指僧人的胸膛。 6. 肤:指僧人的皮肤。 7. 河汉:银河。 8. 拍天岸:指银河横贯天河,如同在天河之岸拍打一样,形容银河广阔无际。 9
注释: 瘦骨嶙峋,残羽纷披。 坐看寒云高耸,心境空明如月潭。 虚应万物而不为所动,深悟禅理如同钳口; 珍惜珠玉不失其质,藏锥不露其锋。 皇道大治没有棱角,自然雨润五谷风调三阳。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句“瘦骨岩岩”,形容人瘦削如岩,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清瘦外貌。第二句“残毳毵毵”,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的憔悴神态。 第三句“坐寒云巘”,诗人坐在高高的山巅之上
【注释】 1. 雪颠:指禅宗,禅宗以“雪”喻“空”,故称。未干:意谓禅宗的教化还未完成。秋波:指眼目如水,清澈明亮,这里比喻禅定的境界。 2. 云门:禅宗南宗祖师神秀,姓王名希运,世称“南泉大师”,曾住持云门寺。舌不短:指心不乱。百丈:即百丈怀海,是佛教禅宗南岳系五家七派的开山祖师之一,号百丈和尚,世称“百丈禅师”。鼻犹酸:指禅定功夫深,心性清净,不为外物所动。心传一灯自光焰(:指禅定功夫深